这熊孩子也有多动症吧?于镜观察了一下,发现他每写一个字都要东摸西窜一番,看表情完全出于无意识的行为,再细看他的作业,字特别大,是儿童中常见的“力透纸背”,弯弯曲曲的突出框外,仿佛比大部分孩子更丑一些。
听说他好像还在上书法课来的。
再想想他日常中其他表现,她越看越觉得像。
小儿多动症还有个名称叫注意力障碍,部分人会随着长大自动痊愈,另外一部分会延续到成年。其中,男孩的症状和女孩不太一样,往往更具有破坏性。
要不要和父母提一提?于镜的心情很别扭,一方面,良知告诉她,也许她一句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另一方面,她所遭受的不公对待其实让她在内心深处对这家人非常的反感,让她去无私的帮助自己反感的人,她又感觉别扭不知怎么开口。
“你知道吗?”于文斌第n次突然停下笔,一脸得意的对于镜说:“我爸爸说,只要我期末考试分数比你高,他和妈妈就带我去游乐园玩,不带你!”
于晴喷笑:憋到现在才讲出来,小伙子也不容易啊。
夜间,于镜躺在chuáng上琢磨半晌,终于搞明白了于父那番话的槽点在哪里。
首先得掰扯一下于晴对家庭关系的理论:除去生物天生的生殖冲动,假如说把父母的价值观导向粗略的分为两种,那么就是一种以利益为导向,一种以爱为导向。前者生孩子是为了回报,可能为了养老啊或者自己的财产资源不旁落之类的理由,那么这个人对孩子是充满了要求的。根据每个家长的需求不同,有的可能特别望子成龙,有的要求孩子早点工作上jiāo工资,有的就如同于父,对儿子和女儿有着截然不同的安排,孩子不如他的意就会让他很不愉快;而以爱为导向的呢,一切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好,有的家长自己不舍得吃穿却给孩子最好的,有的会说“我们只要孩子快乐就好了,我们对ta什么要求也没有!”或者极端的,一辈子鞠躬jīng粹掏光了自己的血肉来填补孩子。
大部分人当然不会那么明确,一般都是既爱孩子又指望孩子有所回报,而且也并不是说只要是以爱为导向的父母就百分之百一定比以利益为导向的父母更好。
主要在于一个度的问题,或者更加jīng确的说,是方式方法的问题。
打一个很简单的比方,同样是非常明显的以利益为导向,于家爷爷奶奶对待孙女的方式,以当代人民的眼光来说普遍接受不了,哪怕是天大的孝道观念压着也没有用;而像于父这样对待于镜呢,假如于镜去树洞倾诉,感觉自己被利用了,没有父爱母爱,下面的评价可能就两极分化了,有人会觉得她的确不幸福,而另外一部分人将毫无障碍的扛起孝道大旗:生你养你,给你吃好的穿好的,上好的学校,而且和你说清楚了以后不要养老,你还叽叽歪歪那么多是不是不知感恩?
换一头说,假如于镜此时在一个以爱为导向的家庭,这个家庭一心对她好,把她养在温室里,外界的一切都不让她接触,20岁了还用勺子给她喂饭吃,晚上背她去上厕所,给她换衣服,这样广大群众也一样接受不了,会说父母把孩子养废了,害了孩子;或者有的奉献型父母大体上看上去正常,就是一辈子全围着孩子转,年轻时读书上学结婚买房的供着,老了给孩子带孩子,最后孩子孙辈都大了,自己成了空巢老人,没有任何自己的生活,就天天寂寞啊,悲凉啊,在房间里踱着步子等孩子回家看看他们,这样外人感觉不出来什么问题,作为孩子自己的情感压力往往很大。
让于镜来选择,她还不如选于父这样的呢,做孩子时虽然缺点温情,但是成年后就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人生了(理论上)。
最美满的家庭也有:父母生孩子是为了参与一个成长的过程,在孩子小的时候,培养孩子在社会中生存的技能和健康的习惯,给孩子爱,也教会ta爱的能力,孩子成年后便及时放手,既不会理所当然的给予过多,也不会要求什么回报,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孩子孝顺父母,也单纯是出于爱,做出自然而然的行为。
以目前社会的进程和于镜经历三个家庭的个人体验来说,这种“完美家庭”应该不会很多,更多的还是充满问题或者抱有缺憾的,而一般没什么致命问题,又大体符合目前社会文明进度的家庭已经完全足以称得上幸福。
于镜掂量了一下,感觉这个于家的问题还是很大的:如果现在在这里的不是于晴,而是原本的招娣,先不说前几年在爷爷奶奶家的悲惨经历,光说到了父母身边以后:一个从来没上过学、饱受欺凌的农村小丫头,来了城里,没有任何准备就直接安插进了一个优等生班级,她可能连普通话都不会说,更别说像别的小孩子一样读书写字,她可能看起来丑陋、邋遢,浑身找不出一个优点,令人侧目,加上于堂斌这个搅事jīng,很大概率还要遭受校园bào力。而回到家里,她面对的是一个只要她为帮扶弟弟而活的父亲,和恨不得帮着儿子欺负她使唤她的母亲,她的人生仍然是个悲剧,哪怕在生活质量的层面上靠高智商或者艰苦的奋斗翻盘,在心理健康上也会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