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跨界商明

第242章 改吏为官

  新的盐政只在北直隶推行就将私盐基本上彻底解决了外,还解决了盐的质次价太高,而朝廷只背骂名却没有多少实际好处的问题。

  但这不可能人人叫好的,原因是有一部分人是失益的。失益者包括生产、运输、贩卖私盐的,为私盐及为盐的买卖提供保护伞的,盐的各种经营者们等等。

  那是非常大的一块糖,按之前的市场营业额在四百万两银子左右,发生在北直隶的增加额也是有三百万两银子一年左右。少了这一块如私盐从业者几乎失去了生路,损失最大的乃是有大批盐引的商人。

  对他们不可能完全置之不顾,茹私盐从业者如涉黑肯定只会打击,但生产者穿越众还是尽量给予出路的,比如移民做工之类就看他们愿不愿意干了。那些有盐引的就让他们去换其它地方的盐引,反正其它地方还没有推广盐的新政。

  一步步推进乃是改革的最好办法之一,就如吃饭一口口吃打仗一仗仗打,一口气把所有的改革措施全部推出去很痛快却基本上没多少是成功的。

  倒是摸着石头过河与小范围先试验稳妥,出现问题也不大。同时既得利益者也容易处理反扑的力度也不可能太大的。比如这时北直隶推动盐政改革就比较平静,那是这时候上层的人盐引可以换失益不大,加上知道反对会受到打击反对力度也弱。

  还有这时盐改失益的人毕竟不多,连过去根本不可能插手卖盐的小商贩在这次盐改中是获益的,大多数富人家大业大也可以省下几两银子盐钱外盐质量也好了不少,因此一样叫好。

  特别是贫困小民一家五六口人差不多可以省下一两银子盐钱,对他们而言乃是一年现金收入的好大一笔了,当然实际上也没有省那么多,因为他们的盐会购买更充足一些的。

  失益的人少获益的人多就不可能有多少反对意见,就是过去从中捞到钱的那些官员这时也无法反对。朝廷大幅度增加收入,盐价大降,质量提高还怎么反对?

  盐改是准备了很长时间此时也是水到渠成,接下来的任务是将考成法向外扩展出去。对这在吴世杰提议下天启也没有一下向全国推进,而是先让山东江西接着试行。

  选山东乃是在近畿,选江西也是算在江南,只是这岗位责任制式考成法对官员制度改革还只是最初步的一个小措施,实际上科举之后在官制的改革并不彻底。

  当然从举荐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选官乃是达到了二个目标,一个是官员不再由豪门大族把持,上下层交流频繁,所以自唐宋开始经久不衰的豪门越来越少见,反倒是寒门柴门子弟从底层一下混到最高级大臣的不算少见。

  第二从更大基数中选人,那个中选官员的聪明才智肯定是要比举荐制、九品中正制高出不少。只不过这些官员更聪明了,实际上官并不一定比健康的举荐制与九品中正制好多少。

  为何如此就是考试制出来的官员学习面狭窄,特别是刚当官除了孔孟之道外人情世故,与历史杂务一点也不懂的人不在少数,而且是在明清一中进士马上是正印官,不似宋代还从佐贰勘磨锻炼开始,所以除了请几个师爷帮助处理钱粮、刑名成了常态。

  从官员的专业能力看科举的官员并不算多好,他们处理钱粮刑事与其它政务的能力并不高,还十分歧视专业技术官僚,将他们称之为浊流,只碰嘴皮子的才是清流。

  可这些清流有半瓶子醋的还好一些,大部分只会讲原则、只会扯大旗作虎皮,往往馊点子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这是完全不正常的,即便是愤青也是要正义感强外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还有一个问题是这时的管理机构官吏两层皮,虽然有回避制一些八九品小官也是常有任当地人的。官吏两层皮异地有任期,经验也是差距较大总体上不如老吏员的官员,在领导长期任职又是本乡本土的吏员时双方的目标不可能一致。

  官员有追求的会追求政迹,没追求的往往较贪。但吏员本地人与本地人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需要为自己捞好处才有钱,但不大肯为官员的政绩与贪婪而得罪乡亲的,至少双方利益冲突时不可能愿意损失他们自己的利益的。

  还有这时人口增加读书人也在增加官员位置不可能同步增加,如这时三年一考每一届三百人左右进士也就等于每年才一百个人有当官资格,加举人、监生也是读书人的成功之路太狭窄。

  对此改革官吏两层皮的状况非常必要外,让读书人有更多出路,加让更多的技术官员走上前台成为主角也是一样很有必要,专家治国才是正确方向。

  为了改变官吏两层皮,官员实际治政水平不高的问题,穿越众经过在网络征求意见,决定还是走将军出自士卒,宰相出自基层的办法而不是这时明代的完全学而优则仕的办法。

  这时大明内阁官员潜规则是科举一甲二甲----翰林院庶吉士以上----出为太子属官、翰林院官职、乡试主考之类清贵职务,最后任六部侍郎被推举入阁,连六部尚书也少有在基层任职经历,并且用刚中进士未曾在基层干过者为言官。

  那样一来空口说白话的人多,似懂非懂者多,只会从思想道德上找原因的人多,对人严对己宽的人多,总而言之善于内争而不善于处理实际工作者多。

  还有一个问题是朱元璋设计的官僚机构对地方的控制力实在是太成问题,在基层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放任士绅与家族的权力膨胀,虽名为让民众自治实际上不但让国家法律得不到严格执行,也让国家成一盘散沙。

  还有这时行政区划虽然不似宋时大小路、大小州、军、县、砦等那么复杂,官员职位愈加不好理解。但这时明代的行政区划仍然不大统一与简明,如此也带来了官职的混乱,为此穿越众决定在大明实行省级、副省级(如总督区)、府级、副府级(如小总督区)、县级、乡、村。

  以上除了海外乃是省府县乡村五级简单明了,而且是连基层也包括进去,虽然只有五级就可以将大明的统治落实到每一个民众那儿。

  而且这五级虽然看起来可能会增加不少官员,但实际上乡村只是之前的经制吏员而已。那是吏员也是有两种的,一种在吏部有编制有名录有补助的乃是经制吏员。

  可仅靠这少数经制吏员根本无法完成工作,连衙役也是正式人员无法完成任务,所以各地都有自筹资金养活的吏员与衙役,这些人在后世就是''临时工''啊,这一来古代官员不多吏员多,总而言之这些人仍然是靠向民众收费养活,不论黑钱白钱都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