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定尊号为“皇帝”,自为始皇帝。废分封诸侯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文字。
六国毕,四海一,中国出了一个始皇帝。
秦国吞并了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年的诸侯混战,把分崩离析的中国版图又拢在一块。
赢政特许全国人民放假三天庆贺统一。这三天可以随意聚会、宴饮、开Party。
要知道秦国法律严苛,三人以上聚会要到公安机关备案。并且秦国实行酒禁,通过重税和刑罚限制百姓酿酒、售酒和喝酒。但为了达到普天同庆的效果,秦始皇特意下令“天下大酺[pú]”,允许百姓随意聚餐聚饮。
嬴政统一中国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名号。称王已经体现不出天下唯我独尊的气势。连小国中山都敢称王,王这个名号就不值钱了。“后”也不能叫了,早已经给了王的老婆了。大家群策群力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皇帝”。
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担得起“皇帝”这个名号。
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所以他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配套的其他称呼也改了。以前做王的时候自称“孤”、“寡人”,做侯的时候称“不谷”,现在称帝了就改为“朕”。
“朕”的本意是船的裂缝,后来作为“我”的谦称。“古者贵贱皆自称朕”。就像女人即使是大老婆也谦称“妾”一样。
秦始皇为什么把“朕”作为皇帝自称不得而知。有人猜想,“朕”的本意可能不是舟之缝隙,而是修补舟之缝隙的工具。秦始皇把四分五裂的天下统一了,和修补开裂的船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人认为“朕”在甲骨文里的“关”字边类似“冉”字形,也就是龟甲的象形。龟甲是用来占卜的。占卜是人与上帝沟通的方式。“朕”于是就有上帝的代言人的意思,跟天子的含义配套。还有人认为“冉”不是龟甲,是舵手的象形。“朕”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意思。但是这些都是猜测。“朕”之本意一直存在争议。
秦朝奸臣赵高对“朕”给出一个解释。他说:“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也就是说皇帝不要抛头露面,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神秘感。言外之意,“朕”有神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吧,秦始皇把朕作为皇帝的专用名词。从此以后,其他人就不能再“朕”啊“朕”啊乱叫了。谁再敢自称“朕”,那就是僭越罪,最高可以判死刑,甚至灭族。
不过“孤”“寡”两字放开了,可以随便用。只要你愿意,你尽可以称呼自己为孤寡老人。
另外皇帝的命令称为“制”。皇帝的老婆称为“皇后”。皇帝的大印叫“玺”。诸如此类。
秦始皇的玺据说是用著名的“和氏璧”雕刻而成。
楚国人卞和为了它丢了两只脚,多亏碰到一个赌石的行家才保住了第三只脚。稀世之宝“和氏璧”最早收藏在楚国,后来作为聘礼送去赵国。秦国听说后想用15座城池交换此玉,从而引出和氏璧“价值连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六国归一后,“和氏璧”归齐还是落到了秦国的手里。秦始皇把它做成玉玺。
传奇的玉璧变身玉玺后又演绎新的传奇,围绕这颗象征至高皇权的“传国玉玺”的争夺贯穿历朝历代。秦王子婴献玺降刘邦。汉朝太后掷玺骂王莽。三国孙坚藏玺骗诸侯。后唐末帝抱玺**亡。在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后,传国玉玺最终销声匿迹。
总之,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的皇帝礼仪,这套礼仪被后世皇帝争相效仿。
秦始皇吞并六国得到大片土地,按老规矩应该论功行赏分封有功之臣。李斯说: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周武王搞分封最终造成诸侯混战、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我们得吸取教训。我们应该继续搞郡县制。至于有功人员可以用金钱来奖励。
秦始皇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相当于现在的省,面积大致相当于一个诸侯国。
郡下设县。县相当于现在的市,面积相当于一个卿大夫的封地。
“郡置守、尉、监”。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郡尉是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监御史是郡的最高监察长官,监督军、政两套班子的运作。
郡守的上级是丞相。郡尉的上级是太尉。监御史的上级是御史大夫。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中央**的*****。丞相下面有“九卿”协助,相当于九个部委。
“三公”的领导自然是皇帝。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全国的权力最终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里。
秦始皇通过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避免了因分封、分权而削弱中央的弊病。
皇帝实行一支笔、一张嘴的审批制度,拥有最高拍板权。大臣只有参政议事权而没有决策权。
凡事由皇帝做主,这对皇帝的个人素质要求非常高。君明则国治,君昏则国乱,君贤则民安,君庸则民伤,君勤则社稷固,君怠则社稷危。一个人的贤明或昏庸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亡、百姓的安危。
一个人的历史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
秦始皇算不算一个贤明的君主,至今众说纷纭。他有大功于中国同时也有大过于中国。他结束分裂、统一中国为功;他焚书坑儒、酷刑苛政为过。功过相抵之后究竟是正是负,虽盖棺千年而不能定论。
统一国家肯定是功。但统一思想是功是过就难说了。谁都希望思想统一,但这个统一必须建立在求同存异之上才有意义,先民主后集中。如果单方面强调集中,以垄断的权力推行垄断的思想,就会造成千人一面、千口一辞、一花独放代替百花争艳的尴尬局面。比如只允许法家存在,不允许儒家、道家等百家存在,就使得大家思考问题都是一个思路。一条道走到黑就造成严刑酷法天怒人怨的局面,最终崩盘。
秦始皇统一中国不假,但仅仅统一了十几年就崩了。天下陷入更大规模的混乱。秦始皇的是非功过真的很难评价。
先甭管秦始皇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不可否认的是秦始皇是个勤快的皇帝。
据说秦始皇一天要批一百五十斤的奏折,可谓劳体伤神日理万机。
那时侯还没有发明纸,字都是刻或写在一串竹板或木板上。竹片称简,木片称牍,简或牍用绳穿起来就是一篇文章。
制作写字用的竹板先要把青竹削成竹片,然后用火烤让它“出汗”,也就是脱水。这样处理过后的竹简容易书写并且不容易被虫蛀。所以竹简也叫汗青,后来引申为书册、史籍。文天祥的名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说“将我的忠心永载史册”。
那时候写文章是个手工活,看文章是个体力活。
据说秦朝大将蒙恬嫌刻竹筒的速度太慢发明了毛笔,使写字速度加快许多。
不过根据出土文物显示,至少在战国中期就已经有了毛笔。蒙恬充其量是对毛笔的制作工艺加以改进。
有了毛笔以后,人们用丝布来代替竹板,写文章省事多了,看文章省劲多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立即着手统一文字、货币、度(尺寸)量(斗升)衡(斤两)……
以前各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都不统一,各国各样,彼此交流起来非常困难。
电视剧《芈月传》有这么一个情节:楚国公主出嫁到秦国,进入秦国地界后生病了,芈月拿着楚国医生开的药方去秦国的药铺抓药费了很大周折。首先秦国人不认得楚国字,看不懂药方。有认得楚国字但不清楚秦国的计量单位,不知道该称多少药。最后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有学问的人才帮他们解决了难题。
抓药这么困难,公文传达也是一样。用秦国文字写成的公文政令送到原来六国之地必须经过翻译,要不没人认得。
秦始皇为了方便政令畅通决定统一文字,安排李斯制作统一的官方标准字样。
各国文字同宗同祖,都是来源于夏商周传下来的、据说是仓颉造的那个文字,只是各自写法不同。
《芈月传》里有一个情节:秦昭王向芈月展示各国文字对“马”字的写法。秦国的“马”有头有尾。其他各国有的把尾巴给省略了,有的干脆只保留一个马头。这有点像港台的繁体字跟大陆的简体字之间的区别。
李斯奉秦始皇之命重新整理文字。他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创造了文字的统一写法。这个新写法被称作小篆字体。秦始皇规定小篆体是全国官方文件的标准书写字样。
虽然说篆字挺难写的,曲里拐弯跟虫子爬似的,但是各地使用同一种字体,彼此写的东西都能看明白,总归是有利于文化交流和发展。
不过小篆字实在是太难写了,民间很快出现简化版的小篆,也就是隶书。
隶书的发明人据说叫程邈[miǎo],他对小篆加以简化、创新、去圆就方,创造了隶书字体。秦始皇见过之后大加赞赏,认可了隶书的流行。秦朝灭亡后,小篆被废弃,但是隶书一直被流传了下来。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