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华世纪谈

706国归一

  公元前228年——前221年秦引黄河水灌大梁,城破,魏亡。秦王翦以六十万军伐楚,击破楚军,楚亡。王贲兵临临淄,齐降。六国归一。

  秦军云集韩赵,魏国陷入秦国的包围当中,成为秦国的囊中之物。秦军可以任意选择进攻方向。并且魏国的国都大梁已经在秦军的兵锋之下。

  公元前225年,嬴政派王翦的儿子王贲

  ēn]率军去攻打魏国。

  王贲率军来到前线,发现大梁的地势较低又紧靠着黄河,适合水攻。他命人堵住黄河把水引到大梁。三个月后,大梁的城墙轰然倒塌。秦军一拥而入,生擒了魏王。

  魏国也完了。

  秦国三下五除二就把三晋收入囊中,随即又把目光对准楚国。

  其实秦国在攻燕之后灭魏之前曾出兵尝试性进攻楚国,一下攻占楚国十几城。这使嬴政对楚国产生轻视之心。

  嬴政希望王翦统兵去伐楚国,问王翦破楚需要多少人马。王翦说非六十万不可。

  六十万兵马是秦国的全部家底。

  嬴政不认为打楚国需要那么多人,于是又问大将李信。李信说二十万足矣。

  嬴政觉得李信说的靠谱,笑话王翦人老了,胆小了。王翦受到秦王的讥讽羞愧难当,识趣地托病退休。嬴政也没挽留他。

  嬴政交给李信20万兵去打楚国。

  李信一路攻关拔寨打得非常顺利,兵锋直指楚国的都城寿春(安徽寿县)。可不知什么原因,李信突然撤兵往回跑。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爷爷)率军急追,连追三天三夜将李信追上。楚军将秦军包围后一举击溃。李信率领残兵败将突围而出逃回秦国。

  史书没有交代李信为什么不进反退?据后人分析,李信突然回兵是因为昌平君起兵叛乱。

  昌平君姓字名谁已无从考证,但历史上的确有这么一个人。他是楚国人,据说还是楚国王族,在秦国做官。嬴政亲政时,他率领军队平息了嫪毐叛乱,因功被封为昌平君。他怎么会跑回楚国举兵叛秦也不可考。不过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昌平君举兵叛秦才使得李信放寿春不打回兵去打昌平君。项燕趁机发动反攻打败了李信。

  不管怎么说吧,李信是大败而回。

  没办法,嬴政亲自跑到王翦家里赔礼道歉,请求王翦出山去打楚国。王翦答应挂帅,但咬定必须给我60万兵。嬴政这回不敢再还价,倾囊而出,把能调动的兵全给了他。

  王翦率领60万大军再次杀奔寿春。项燕率兵迎战。王翦一看项燕来了,命令部队就地安营扎寨修建工事。项燕前来挑战。王翦避而不战坚守不出。

  双方对峙了几个月。项燕见无仗可打便领军东去,也就是撤回去了。

  《史记》说“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资治通鉴》说“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两本书都说楚军东去,但是都没有解释项燕为什么要领兵东去?是诱敌深入还是粮草不济?是畏战逃回还是楚王召唤?

  有人分析,项燕“引而东”跟先前李信“引兵而西”的原因相同,都是因为昌平君。昌平君举兵叛秦迫使李信回撤。项燕趁机反攻打败李信。但是昌平君不承认弑君而立的楚王,自立为王,跟楚王分庭抗礼。秦军打来时,项燕率军迎战秦军。昌平君趁机袭取寿春。项燕不得不退兵回援。王翦趁机发动攻击,一举击溃楚军。

  也有说法项燕没有撤军只是换防。项燕看秦军没有进攻的意思,决定暂时撤回一部分兵力支援“三农”建设。因为有一部分人要走,楚军必须重新调整布防兵力。营盘内的楚军忙着搬出搬入,乱糟糟一片。这时,秦军突然发起进攻打了楚军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这都是猜测。战国时期史料奇缺,好多事语焉不详。

  不管怎么说,楚军因为“引而东”被秦军击败。

  秦军击溃楚军主力,长驱直入杀奔寿春。楚军主力已失,无力抵抗。秦军攻破寿春俘虏了楚王。

  项燕奉昌平君为楚王继续抗秦。但在秦军的攻击下,项燕跟昌平君一起兵败被杀。

  楚国宣告亡国。

  王翦继续东进清剿楚国残余。越国此时四分五裂。各部首领纷纷去除王号投降了秦国。南方被秦国统一。

  与此同时,王贲率领一支秦军北上清剿燕赵残余。王贲攻破辽东,俘虏了燕王。燕国至此正式灭亡。王贲回军的时在代国旧地俘虏了自立为代王的赵嘉。赵嘉是赵王的哥哥。他在赵国亡国后收拢赵国残余建立了一个流亡政权,结果也被秦军除掉。北方也被秦国统一。

  此时六国已去其五,只剩下东边的齐国。

  齐国这些年奉行靖绥主义,不掺和任何国家的战争,不得罪任何一方。赵国前来借粮借兵,齐国一律不给,眼睁睁看着赵国在长平大败。秦国发动统一之战,齐国眼睁睁地看着秦国灭了一国又一国。等到五国都灭亡了,只剩下他孤零一人,齐国傻眼了。

  齐国希望跟秦国和平共处。秦国嗤之以鼻。嬴政说给你五百里土地让你做个封君,你把齐国政权交出来。要不然我就要出兵灭了你。

  齐王知道肯定打不过秦国,想想千里之国换五百里封地也可以接受,就答应了,举国投降。

  秦国人押着他来到共国(河南辉县)旧地,指着一处树林,说以这树林为中心周围五百里都是你的了。齐王进了树林。秦兵立即把树林包围起来。

  齐王的实际活动范围不到五百平方米。他知道被秦人耍了却无处伸冤,只能自怨自艾。

  后来秦兵断了齐王的饮食将他活活饿死。

  至此,齐、楚、燕、赵、韩,曾经显赫一时的国家全都一股脑地倒进秦国的口袋里。

  赢政一统江山,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诞生了。

  六国毕,四海一,中国出了一个始皇帝。

  秦国吞并了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五百年的诸侯混战,把分崩离析的中国版图又拢在一块。

  赢政特许全国人民放假三天庆贺统一。这三天可以随意聚会、宴饮、开Party。

  要知道秦国法律严苛,三人以上聚会要到公安机关备案。

  嬴政统一中国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改名号。称王已经体现不出天下唯我独尊的气势,被诸侯叫滥了,连小国中山都敢称王,王这个名号就不值钱了。“后”也不能叫了,早已经给了王的老婆了。大家群策群力创造了一个新名词“皇帝”。

  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自称“皇帝”。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所以他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配套的其他称呼也改了。以前做王的时候自称“孤”、“寡人”,做侯的时候称“不谷”,现在称帝了就改为“朕”。

  “朕”的本意是缝隙,是“我”的谦称。就像女人即使是大老婆也谦称“妾”一样。谁都可以称朕。但秦始皇把这个定为专用名词后,其他人就不许再“朕”啊“朕”啊乱叫了。不过“孤”“寡”两字放开了,可以随便用。只要你愿意,你尽可以称呼自己为孤寡老人。

  另外皇帝的命令称为“制”。皇帝的老婆称为“皇后”。皇帝的大印叫“玺”。诸如此类。

  秦始皇的玺据说是用著名的“和氏璧”雕刻而成。

  楚国人卞和为了它丢了两只脚,多亏碰到一个赌石的行家才保住了第三只脚。稀世之宝“和氏璧”最早收藏在楚国,后来作为聘礼送去赵国。秦国听说后想用15座城池交换此玉,从而引出和氏璧“价值连城”、蔺相如“完璧归赵”的传说。六国归一后,“和氏璧”还是落到了秦国的手里。秦始皇把它做成玉玺。

  传奇的玉璧变身玉玺后又演绎新的传奇,围绕这颗象征至高皇权的“传国玉玺”的争夺贯穿历朝历代。秦王子婴献玺降刘邦。汉朝太后掷玺骂王莽。三国孙坚藏玺骗诸侯。后唐末帝抱玺**亡。在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后,传国玉玺最终销声匿迹。

  总之,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的皇帝礼仪,这套礼仪被后世皇帝争相效仿。

  秦始皇吞并六国得到大片土地,按老规矩应该论功行赏分封有功之臣。李斯说: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周武王搞分封最终造成诸侯混战、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我们不如搞郡县制。有功人员以金钱来奖励。

  秦始皇于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相当于现在的省。郡下设县。县相当于现在的市。

  “郡置守、尉、监”。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郡尉是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监御史是郡的最高监察长官,监督军、政两套班子的运作。

  郡守的上级是丞相。郡尉的上级是太尉。监御史的上级是御史大夫。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合称“三公”,是中央**的*****。丞相下面有“九卿”协助,相当于九个部委。

  “三公”的领导自然是皇帝。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全国的权力最终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手里。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