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年——995年?辽伐宋不利,宋辽由对战转入对峙。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均贫富口号,后被剿灭。党项李继迁据夏州反。
宋朝北伐失败。辽国转守为攻。
当年年底,辽国携得胜之威倾全国之兵南下侵宋,报复宋朝北伐。辽军兵分两路攻入山西和河北。
萧太后和辽帝亲率辽军主力攻入河北,包围了瀛洲(河北沧州河间市)。
宋军数万人出城迎战。当时天气非常寒冷,宋军的弓箭被冻得失去弹性,无法使用。而辽军生活在严寒地区,他们的弓箭不怕冻。两军交战,宋军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宋军被辽军重重包围,最终全军覆没。
辽军乘胜南下,攻城拔寨,连下数州,兵锋直指黄河北岸。
在此危急时刻,山西传来捷报。辽军进攻山西代州(山西代县)受挫。
代州知州张齐贤派出二百骑兵打着潘美的旗号夜袭辽军,让辽军以为潘美率军来援。辽军担心腹背受敌慌忙后撤,途中又遭到张齐贤两千伏兵的袭击,损兵折将,于是放弃入侵退回辽国。
萧太后担心潘美断了辽军后路,下令全线撤军。
988年,辽军休整一年后再次大规模南侵
辽军仍是兵分两路,东路攻河北,西路攻山西。东路是主力。西路是策应,保护主力部队的侧翼。
西路辽军杀入代州后发现张齐贤防守严密,没敢轻举妄动。张齐贤遵照宋太宗的旨意坚壁清野,固守城池。两军互相对峙,谁也不肯发动进攻。
东路辽军杀入河北后包围了涿州。辽军用弓箭把劝降书射进城内,等了数日也不见回应,开始四面攻城。经过一番苦战,辽军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攻占了涿州。
宋军的防线被撕开,辽军蜂拥而入。宋军退守长城口(河北保定的紫荆关长城),但在辽军的猛攻下再次溃败。辽军长驱直入,连克宋朝数城,杀至关南最后一道防线唐河北岸。
唐河发源于山西,流经河北保定的唐县,汇入白洋淀,跟大清河构成一条防御辽国的水长城。
定州都部署(军政长官)李继隆违反宋太宗坚守不出的诏令,主动出击跟辽军决战。
李继隆的骑兵部队来自易州(河北保定易县)。在易州失陷后,他们的家属都被辽人掳去。此战对于他们来讲是复仇之战。在战斗中,骑兵部队跟辽军骑兵死磕,竟然大破辽军,冲垮了辽军防线。
李继隆挥军掩杀,斩杀一万五千辽军,缴获万匹战马。
捷报传至京城,一片欢腾。宋太宗不追究李继隆抗旨不尊之罪,下令嘉奖。
辽军遭此闷棍,不敢再南下。双方转入对峙。
宋军趁机重整防线。
朝廷建议重点防守,放弃一些不重要的城池,集中人力财力固守几个军事重镇。朝廷主要从经济角度考虑问题,认为重点防守经济实惠,能够减少一些军费开支。现在军费开支过大,国家财政已经入不敷出。
宋太宗为了节省开支,停止打猎消遣,把鹰犬都放归大自然了。
李继隆是武将,从军事角度考虑问题,反对弃守小城池。孤立几座大城构不成一条完整的防线。没有防御纵深,辽军可以随时南下突袭定州。这对防御一方非常不利。
宋太宗支持李继隆的意见。
第二年,徐河(河北保定徐水境内)一个据点缺粮。李继隆率军一万押运着粮草赶往徐河。
辽军得到情报,立即派出数万骑兵前去偷袭李继隆。
辽军穿过宋朝边境的时候被宋军将领尹继伦率领的巡逻队发现。尹继伦发现辽军赶紧进入战斗状态,同时派人去给李继隆送信。辽军看他们只有千把人,不值得浪费时间,快马加鞭向李继隆扑去。
辽军视尹继伦如空气激怒了尹继伦。尹继伦决定领着这一千人偷袭辽军。
宋军偷偷跟在辽军后面,在辽军宿营时借助夜幕掩护靠近辽军。
宋军在佛晓时分发起进攻,杀入辽军大营。辽军主帅耶律休哥在大帐中吃早饭,突然看见宋军闯入,吓得筷子掉在地上。宋军过来就是一刀。耶律休哥下意识举手护头被砍断手臂。他忍着剧痛逃出大帐,骑上一匹马逃之夭夭。辽军没人指挥,各自为战,被一千宋军打得溃不成军。
不过宋军毕竟人少,虽然搅得敌营大乱,但自己也陷入重围。
就在这时,李继隆得到消息后率军杀到。李继隆和尹继伦里应外合彻底击败辽军,斩杀数千人。
辽军逃回之后,数年不敢南侵。
宋军也没有趁势反攻收复失土。首先,宋太宗两次北伐铩羽而归,失去了收复旧河山的雄心和信心。其次,国内灾荒不断,财政不佳,宋太宗也不愿再起战争。另外,国内出了两件麻烦事牵扯了宋太宗的精力。陕西的李继迁和四川的王小波先后造反,引起西北大乱。
李继迁是前面提到的夏州军阀李继捧的远房弟弟,时任夏州自治区所属银州(陕西榆林境内)的地方长官。李继捧取消自治回归中央。但李继迁拒绝交出银州,煽动党项人造反。
宋军派兵袭取了银州。李继迁便率众和宋军打游击。大西北地广人稀,党项人善骑射,来无踪去无影,飘忽不定。宋军始终奈何他不得,几次围剿都被他逃脱。
宋太宗见这家伙挺难缠便把李继捧派去以夷制夷。没想到李继迁把李继捧拉了过去,声势更盛。李继迁还和辽国勾搭在一起,让宋朝更加头疼。宋太宗直到去世都没能剿平李继迁。
王小波是做茶叶生意的商贩。宋朝为筹措军费把茶叶也列为国家专卖。王小波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一气之下竖旗造反。王小波竖起反旗后,百姓纷纷响应王小波。
宋朝官府在四川盘剥过甚,民怨极大。四川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三分之一,可以想见百姓的负担有多重。适逢四川大旱,百姓的日子更没法过了。
993年,王小波号召百姓起来反抗。他对百姓们说:“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我最痛恨的就是贫富不均。我起兵的目的就是均贫富。
他率领起义军攻克县城,队伍迅速壮大到上万人。随后攻克州城,人数增加到数万。他每占一地便率领百姓打土豪分田地,只给地主富农留下必需的家用,其余的财产全部分给贫下中农。他因此得到了贫苦百姓的衷心拥护。
在攻打江原县(今四川崇庆县)的时候,王小波中箭而死。他小舅子李顺接过帅旗继战斗,终于攻克了江原。
起义军在李顺的带领下连战连胜,顺风顺水,横扫四川,人数发展到十多万人。成都知府郭载战败逃往梓州。李顺在成都登基坐殿,自立为大蜀王,建立了革命政权。
王小波、李顺应该被称为“同志”。王小波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均贫富的口号。李顺将均贫富的口号付诸实践。他们应该被视为平均主义或者原始共产主义的先驱。
不过,虽然说王小波是第一个把均贫富作为革命口号的人,但他并不是第一个有均贫富思想的人。均贫富的思想自古就有。这个思想的根源就是均田制。
均田制屡被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怀念均田制,希望能够回到均贫富的时代。
四川是难民的最佳避难所。四川偏居一隅,与世无争,不容易被中原的战火波及。并且四川作为天府之国也容易活人。各地难民都愿意来四川躲避战乱或逃荒。但是他们来到四川后买不起土地,只能给地主打工,混口饭吃。
四川聚集了大量的“旁户”(佃农)。地主不愁招不来人,给佃农的待遇很差。佃农又恨又无奈。
王小波、李顺在这种情况下喊出“均贫富”的口号,对佃户来说很有吸引力。
据《梦溪笔谈》记载:“顺初起,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李顺开始的时候,命令地主交出所有的财产、粮食,留下一部分让他一家老小活命,其他全部分给贫民。后来干脆把地主赶跑或杀了,没收他的所有财产。
这种做法非常像“解放”前后的“土改”,“打土豪,分田地”。不过李顺只分浮财、粮食,不分土地和房屋。可能是因为流动作战期间,土地、房屋带不走。也可能那时还没想明白应该怎样均贫富,只是简单地瓜分地主的财产。
虽然均贫富最终沦为吃大户,但也足够吸引贫苦的农民。贫民纷纷加入起义军,帮助李顺占领了成都。
李顺做了大蜀王以后以为革命成功了,思想开始松懈。他没有及时派兵占领剑阁。
宋太宗开始并没把起义军当回事,专心对付李继迁,责成当地驻军解决起义军。后来见事态益发严重,宋太宗不得不调动精锐的禁军前去镇压。
禁军到达剑门关。李顺这时才想起四川的大门没关。四川腹地基本都被他占领,却忘了剑门关。剑门关依然在官军手里。李顺急忙派兵去夺剑门关,但已经晚了。禁军通过剑门关进入四川。
起义军虽然人数众多毕竟是乌合之众,和正规军打阵地战根本不是对手。宋军只用了一个月便攻克成都,生擒了李顺(另有说法李顺失踪)。
王小波、李顺的均贫富起义昙花一现。虽然起义军的残余依然坚持了很多年,但影响已经不大。
收复四川后,宋太宗发布“罪己诏”承认错误,宣布取消茶叶专卖,派去能臣张咏治理四川,使四川长治久安。
张咏和李冰、文翁、诸葛亮并称治蜀名臣。李冰是战国时期人,修了都江堰使四川成为天下粮仓。文翁是汉朝人,他办学堂兴教育使四川摘掉了荒蛮之地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