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5年——1795年乾隆自号十全武功,以平准噶尔、新疆为最。
功成名就的乾隆又给自己放个大假,到处巡游享受生活。
在乾隆第四次南巡时发生一件疑案,也就是那拉氏皇后落发事件。这个疑案虽属八卦,但比清宫四大疑案更加离奇。
乾隆的第一任皇后死于失足落水。乾隆随后又娶了第二任皇后那拉氏。那拉氏皇后跟随乾隆第四次南巡,途中突然被贬,次年莫名死去。
皇后为什么被贬,据乾隆说是“皇后忽然想要出家,肆行翦发。身为皇后,所行如此,着实不像话。”但皇后为什么白天还好好的,晚上突然要落发出家,乾隆一直打死也不肯说。这事就成了一个谜。
朝野纷传乾隆好色,皇后进谏惹怒乾隆。有人因而上书乾隆,说:皇后“见皇帝年过五旬,国事纷繁,若仍如前宠幸,恐非善养圣体,是以挺触轻生”。说白了就是,皇后觉得您那么大岁数还那么好色,担心您的身体受不了,忍不住劝您,结果把您惹翻了,于是轻生。乾隆见到上书大发雷霆,下令把上书人下狱。
如果上书人说的是事实,那么第一个皇后死于劝谏乾隆戒酒,第二个皇后死于劝谏乾隆戒色,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乾隆是个酒色之徒。不过这个结论并不可靠。乾隆活了88岁。如此高寿的人不像一个沉溺酒色的人。
皇后死后,乾隆下令以贵妃的规格安葬皇后。
二百年后,考古工作者打开了乾隆的一个贵妃墓,发现在这个贵妃的棺椁旁边还有一个类似陪葬的棺椁,没有牌位,木料很差,后来查阅守墓人的记载得知这竟然是那拉皇后的棺椁。堂堂的大清皇后死后竟然连自己的墓都没有,要借别人的墓栖身。
那拉皇后死后,乾隆没有再立新皇后。
乾隆在他的执政的中后期打了两场战争。两场战争打满了十年。
第一场战争跟缅甸打。
缅甸在中缅边境频频挑起事端,惹恼了乾隆。乾隆指示边防部队:“若匪徒敢于侵扰边境,则当捣其巢穴,务使根株尽绝”。
云贵总督刘藻迎战缅军不利,被乾隆撤职。乾隆调陕甘总督杨应琚担任云贵总督再战缅甸。
杨应琚还不如刘藻呢。他率领清军杀入缅甸,被缅军的游击战打得晕头转向。缅军趁机杀入云南,断了清军退路。清军虽然狼狈逃回,但损失惨重。乾隆大怒,下令处死杨应琚。
乾隆把平定新疆的功勋将军明瑞调到云南担任云贵总督,并给他增调了军队。
明瑞是员悍将,率军一路强攻杀到缅甸国都阿瓦(在缅甸曼德勒南)。但是后续部队没跟上来,尤其是粮草没能及时送到,明瑞杀到阿瓦已是强弩之末,无力攻城,只能撤军。缅军趁势反攻将明瑞包围。明瑞弹尽粮绝兵败自杀。
三战三败让乾隆震惊不已。他不敢再轻视缅甸,一方面调去精锐的八旗军和水军,一方面征调大批民夫和牲畜保障后勤。他派重臣傅恒指挥对缅作战。
清军水陆并进杀入缅甸。缅军也以水陆两军迎战,利用地势阻击清军。清缅两军打成僵持。
缅甸瘟疫流行。来自北方的清兵在湿热的缅甸水土不服,染上瘟疫的极多。傅恒本人也染上瘟疫病倒了。他上书乾隆请求停战。
恰好这时缅甸主动向乾隆求和。缅甸连年作战精疲力尽,国力透支,无力继续战争。
乾隆于是就坡下驴,接受缅甸的求和。
清军撤出缅甸,草草结束了历时五年的战争。
战后有人向乾隆建议装备新式火器,说缅军的燧发枪比我们的火绳枪先进多了,打得又远又准。缅军装备的西洋火炮也比我们的火炮先进。
乾隆不同意。他以祖训“骑射乃满洲根本”为由要求军队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骑射上面。
有人建议武举考试增加火器项目。乾隆也不同意。
清朝考武状元分室外室内两场考试,外试弓马,内试兵法。外场考骑射,射九箭中三箭者合格。不合格的直接淘汰,不准进入内场考试。这种考试办法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都没改。
清朝对骑射的重视程度超过火器。清军虽然也装备了火器,但是数量很少而且技术落后。
乾隆年间英国使团来到中国。清廷为了炫耀清军的强大,组织军队列队欢迎。英国人坐船进入中国,每到一地都有大批清兵在两岸列队向他们敬礼。英国佬也不傻,明白“沿途士兵行礼有示威之性质”,让英国不敢跟清朝对抗。可人家仔细观察后发现,清兵虽然人数众多,但是装备非常落后。多数人持刀背箭,“士兵为状与吾古代甲士同也”,清兵好像英国的古代士兵。少数人配备了火枪,但都是那种带支架的老式火枪。这种火枪傻大黑粗笨,平举吃力,射击时必须用支架支撑,类似现在的机枪。英国人心想:清军人数虽多,就这种军器,估计没什么战斗力。
果不其然,后来八国联军打进来,清军的刀矛骑射在洋枪洋炮面前一败涂地。
打完缅甸,乾隆又出兵平定了大小金川之乱。
大金川和小金川是四川大渡河的两个支流。大金川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小金川在小金县。阿坝在当时就是藏族羌族自治区,由当地的十八个土司分片管理。
雍正朝推行改土归流,从云南、贵州开始逐步向广西、四川发展。四川刚搞到与云贵交界地区,雍正就死了。川西的阿坝地区没被改土归流波及,仍在当地土司的统治之下。
乾隆上台后,川西频发战乱。乾隆决定继续推行改土归流以稳定边疆。
1747年,大金川土司裹挟着小金川土司去打康定土司。
乾隆认为机会来了,以维和名义派兵杀入西川。
但是金川之役进展非常不顺利。那里的地势不适合骑兵作战,清军的骑射优势发挥不出来。土司军队借助山势修建了很多石头碉堡。清军的火炮打上去几乎不见效果。清军屡攻不克,损兵折将,只得放弃进攻转为围困。
大金川被围两年弹尽粮绝,向清军请降。
乾隆不接受投降,要求前线将领“尽兴剿灭”土司军队。他进兵的目的是改土归流,废除土司由政府直接管理,接受土司投降就等于认输了。
乾隆增兵换将接着打。但战事依然不见起色。乾隆有些泄气,放弃“剿灭”计划,允许前线将领接受投降。
第一次金川战役草草结束。
20年后,大小金川再次叛乱,进攻周边土司,试图扩张势力。
乾隆在此期间平定了新疆,在新疆完成改土归流,正是踌躇满志之时。大小金川自己往枪口上撞,乾隆自然不会放过。他再次派兵进剿大小金川。
这次清军打赢了,灭了大小金川。不过战争历时五年,耗费白银七千万两,可以想象仗打得多么艰难。期间大小金川故技重施向乾隆请降。乾隆不准,坚持不胜不归。
乾隆战后“改土为屯”,取缔了大小金川的土司,将金川地区改为五个屯田区,派驻军队和移民,加强政府对川西的控制。
乾隆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号称有“十全武功”,也就是打了十仗全赢了。他历数“十全武功”为:“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不知道乾隆不识数还是落了一个,二加一加二加一加一加一加一合为九。大家猜想打廓尔喀(尼泊尔),清军出动两次,虽然第一次没打成,第二次才接战,也算两次。
另外,乾隆打的战争可不止十次。清朝的叛乱、起义此起彼伏。贵州苗民叛乱历时11年才平,规模比台湾“天地会”反清起义还大。
乾隆在他执政后期开始编书。他希望自己文武双全,在各个方面都能留名青史。
他编的书最著名的是《四库全书》。这果真让他青史留名。
《四库全书》是乾隆的宠臣和珅投其所好提议修纂的。善于逢迎拍马的和珅知道乾隆喜欢干青史留名的事,提议修一部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乾隆当然欢迎。
《四库全书》由乾隆领衔,几百高官、学者和几千抄手参与,耗时十几年编纂而成。《四库全书》集天下之大成,和《永乐大典》一样把古今所有能搜集到的典籍汇编成册。《四库全书》收录典籍7万多册,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不过在编书的过程中禁毁图书15万册,破坏了更多的文化遗产。
它把全天下的书都搜集起来后,先逐一审查,分出毁、改、留三大类。认为不好的书,全部烧毁;认为有些毛病的书,经过删改后予以保留;认为好的书,保留入册。
经过它这一番审,一大批书就付之一炬了,留下的远没有烧掉的多。《四库全书》成为清朝“文字狱”达到高潮的标志,把文字狱运动延伸到了古人那里。
乾隆是清朝搞文字狱最多的皇帝,有人统计是130次,也有说法是170次。乾隆连疯子的疯言疯语都不放过。他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
乾隆晚年实在找不到什么追求了,开始追求享乐。
乾隆是清朝故事最多的皇帝。他一个人就撑起清宫戏的半边天,养活了一大帮编剧、导演和影视明星。
乾隆被民间称作风流皇帝。不过对于乾隆来讲,风流应该更多是指着他的多才多艺而不是他的好色。
乾隆诗书画皆通。吟诗作画挥毫泼墨是乾隆最大的爱好。乾隆手迹在世上留存很多,养活了一大批拍卖行。虽然从艺术角度,乾隆的书画作品只能算二流水平。但因为他是历史上名气极大的皇帝,拍卖价格都是超一流水平。以诗书画三绝闻名的宋徽宗都望尘莫及。
乾隆算不算好色真不好说。民间所传有关乾隆的风流韵事大都没有史料依据。史料原本就很少提及皇帝的私生活。更何况对于清朝来说,作为第一手材料的皇帝“起居注”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深宫密事绝不外传。
乾隆的确有很多嫔妃,但再多也没有康熙多。一般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没干什么出格的事,没把自己搞死,就不叫好酒色。
在乾隆的众多嫔妃中,最为世人熟知的是“香妃”。但香妃其实是查无此人,仅仅是传说中的人物。不过根据香妃是回人的线索,可以推断香妃的原型应该是乾隆的容妃。因为乾隆就这么一个维吾尔族妃子。不过真实的容妃可没有誓死不让乾隆近身,相反容妃因为“久勤服事”从贵人一步步升到嫔妃。她是不是身有异香不得而知,但她肯定没有“蝶化”。史载她是在55岁头上善终正寝。
乾隆最宠爱的是令妃,也就是嘉庆皇帝的妈。乾隆在皇后死后立令妃为皇贵妃。皇贵妃仅比皇后低一级。
乾隆在执政后期贪图享乐懈怠朝政,但并非沉溺后宫不理朝政,该上朝上朝,该批阅奏章批阅奏章。只是年纪大了,没了年轻人那股干劲,能偷懒就偷懒,能享受就享受。乾隆后期没有什么政绩值得一提,相反修建增多、巡游增多,民变也开始增多,国家开始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