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华世纪谈

55围魏救赵

  35,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前344年魏军围困赵国邯郸,齐军围魏救赵,败魏军于桂陵。魏惠王会盟诸侯称王。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挑起中原新一轮的争霸战。

  赵国一直想吞并卫国,因为赵国被魏国、齐国隔绝在北方,想南下中原只能从魏齐的缝隙里穿过去。而这个“缝隙”就是卫国。所以他一有机会就去打卫国。

  卫国是魏国的随从国。并且魏国不想让赵国涉足中原。魏国对赵国侵略卫国不能坐视不理,发兵十万救援卫国。

  魏军的带兵之将是庞涓。庞涓没去卫国而是去攻打赵国,兵锋直指邯郸。

  正在攻打卫国的赵军得知自己的都城受到威胁,急忙回军来救,结果在半道被庞涓的伏兵杀败。败军逃回邯郸。庞涓一路追杀,兵临邯郸城下。

  赵国一面据城死守,一面向齐国和楚国求援。

  齐国和楚国都不会坐视魏国吞并赵国而成为中原的巨无霸,答应出兵救赵,让赵国无论如何要守住,等待援军的到来。但实际上,齐国和楚国并不急于救赵,只派出少量部队佯攻魏国,不过是做做样子坚定赵国死战到底的决心而已。他们想等到魏赵打得筋疲力尽两败俱伤时再出兵救赵。那样胜算最大代价最小。

  赵国以为齐军旦夕且至,死战不降。魏国久攻不下。

  趁魏赵打得火热,秦国出兵争夺河西之地。秦军将战功与爵位挂钩后作战积极性不次于魏军的武卒,在元里(陕西渭南澄城县)之战中一次斩首七千。好在秦国暂时没有扩大战争的打算,攻克少梁之后就收兵了。

  魏国感觉赵国已经吃不住劲了,不想半途而废,不管河西死活,仍然猛攻邯郸。

  赵国在城破之际再次向齐国求援,你们再不来,我们可真就顶不住了。

  齐国也看出赵国是真不行了,再不出兵魏国就要得逞。魏国要是拿下赵国,将对齐国形成半包围之势。齐国国君齐宣王于是任命田忌为帅,孙膑为军师,率军十万去救邯郸。

  孙膑跟庞涓是同门师兄弟。齐军跟魏军交战便是两师兄弟之间的同门对决。

  孙膑和庞涓是同班同学。庞涓为了赶上魏国举办的招聘会提前一年结业,去魏国应聘做了大将。孙膑多学了一年,在鬼谷子的指导下仔细研读了《孙子兵法》。

  孙膑毕业后,庞涓热情地邀请他来魏国工作。孙膑如约而来,经国君面试后做了庞涓的副手。

  庞涓发现孙膑多学一年就是不一样,比自己强多了,担心孙膑的风头会盖过自己。在嫉妒心的驱使下,庞涓以莫须有的罪名判了孙膑“膑刑”,剜掉了孙膑两块膝盖骨。人没了膝盖骨就走不了路,跟半身不遂没什么区别,出门得做轮椅。

  孙膑的真名并不叫孙膑,是因为他受过“膑刑”才被人叫做孙膑。他的真名不详。

  孙膑是齐国人。他暗地里联络齐国派驻魏国的使节,让齐国将他送回祖国。回国后,通过田忌将军的举荐,孙膑成为齐军的军师。齐宣王原本想任命孙膑为将,但孙膑说受过刑的人不方便上战场,于是改命孙膑为军师。

  孙膑此番出征,有个人恩怨在里面,对庞涓决不会手下留情。

  孙膑建议田忌围魏救赵,不去救赵国而是兵指魏国的都城大梁。攻敌之所必救,调动对方,伺机决战。

  这个计谋跟庞涓当初围赵救卫的路数一样,不愧是同门师兄弟。

  魏军后防空虚,齐军突袭魏国直插大梁。魏惠王发现齐军来袭急召庞涓回援。

  此时魏军已经攻克邯郸。赵成侯率败兵突围出城逃往邢台一带。庞涓本想乘胜追击活擒赵成侯,却接到紧急回援大梁的命令。庞涓不敢怠慢,留下少量部队驻守邯郸,率领主力部队火速回国。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庞涓命令部队丢弃辎重轻装前进。魏军一路连跑带颠往回赶。

  他们不知道孙膑早已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设好一个口袋,单等他们来钻。

  等魏军气喘吁吁赶到桂陵,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发起进攻。魏军猝不及防,一触即溃。庞涓也在溃败中被齐军生擒活捉。

  这个战例后来被命名为“围魏救赵”收入到《三十六计》当中。

  魏惠王大惊,急调河东部队进京护驾,并且要求韩国出兵助战。

  齐军见好就收,得胜还朝。

  商鞅听说河东魏军东进立即率军越过黄河进攻魏国的旧都安邑。经过长时间围困,秦军将安邑拿下。

  商鞅率军伐魏打了个翻身仗,不仅让秦国一雪前耻还攻占了魏国七百里土地。秦国上下扬眉吐气群情振奋。秦孝公喜不自胜,封商鞅为大良造(相当于宰相),授予他军政全权。

  一直按兵不动的楚军也趁机北上,一直打到睢[suī]水(河南商丘睢县),再次逼近黄河。

  魏惠王顾此失彼,不得已跟齐赵等国讲和,退出邯郸让赵成侯复国。齐国也放庞涓回国。

  庞涓回国后率军回防河东夺回安邑,迫使秦国同意讲和。

  各国罢兵息战。中原恢复了平静。

  魏国利用休战期恢复元气。秦国开始第二轮改革。

  商鞅做了大良造后决定深化改革,废除井田制和分封制。新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和转让,把撂荒的公田分给农民耕种,不再实行井田制。同时把全国划分为几十个县,由**任命县令(县长)、县丞(副县长)掌管军政财权。设县管理极大限制了封君的权力,使分封制名存实亡。

  商鞅废除世袭制已经引起贵族卿大夫的不满,现在又对分封制下手,更是激起众愤。

  以前封地可以世袭,可以有自治权,现在什么都没了,只能吃个赋税。有封地的贵族卿大夫对商鞅恨之入骨。

  但是秦孝公对限制封君权力非常欢迎,全力支持商鞅。太子的一个老师反对商鞅被商鞅处以劓刑,割掉了鼻子。之后再没有人敢跟商鞅对抗,虽有不满也只能把怨气埋在心里。

  新措施还包括迁都咸阳,把战略重心向中原靠拢,经营汉中准备逐鹿中原。

  魏国面对秦国的压力,一是修长城防御,一是联合中原诸侯共同对抗秦国。

  魏惠王召集宋卫等诸侯会盟,号称要尊王攘夷。尊王攘夷不过是一个形式。魏惠王的真正目的是要准备伐秦。他率领诸侯去朝拜周天子,走了一个尊王的过场,然后举行会盟宣布攘夷,也就是准备出兵讨伐秦国。

  秦国不是夷,但在中原诸侯的眼里跟夷人没什么区别。秦、楚、越都被视为夷。

  秦国听说吓了一跳。秦国变法以来实力迅速上升,但还不足以跟魏国联盟对抗。商鞅主动请缨去魏国说服魏惠王。

  商鞅对魏惠王说,以魏国的实力别说称霸,称王都绰绰有余。但你跟宋卫鲁等小国会盟,被这些小国拥为霸主,不能让别的诸侯心服口服。你要是征服了齐楚这样的大国,那才能显出你的本事。到那时候,诸侯都会对你心服口服,听从你的号令。不过,魏国已经称霸百年,还稀罕什么霸主的头衔?我认为您绝对有资格称王。

  魏惠王在朝拜过周天子后也有这个想法。实力最强才叫王。周国已经没落成一个穷酸的小国,怎么还好意思称王?应该把王的称号让给魏国才合适。再说楚国、吴国、越国都能凭实力称王,魏国为什么就不能称王?

  魏惠王很高兴地接受了商鞅的建议,重新召集诸侯会盟,宣布就任夏王。因为魏国占领了夏朝故土,所以魏惠王自称夏王。

  秦国、赵国、宋、卫等十二个诸侯国派代表参加了会盟,尊魏惠王为王。

  秦赵并非真心尊魏惠王为王。秦国是故意往高里抬他,把他架到火上去烤,意在挑起魏国跟齐楚等国的纷争。赵国是没法子。魏国归还邯郸时逼迫赵国签下盟约,让赵国尊他为老大。

  齐楚韩等大国没来参加盟会,也不承认他是王。

  齐楚的实力跟魏国差不多,岂肯承认魏国是中原之主。韩国虽然实力不济,但也不服。都是晋国出来的三兄弟,凭什么你爬到我头上来?以前咱都是侯,地位平等,见面拱手而已。现在可好,你改称王了,我再见你得双膝跪地以头触地。韩国拉不下这个脸。

  燕国、越国也没来。他们向来不爱掺和中原事务。

  魏惠王不管那么多,被十二诸侯拥上王位,感觉好嗨哟,感觉人生已经到到达了**,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

  的确,魏惠王称王标志着魏惠王的人生到达巅峰,同时也标志着魏国的霸业到达巅峰。只可惜盛极而衰,魏国此后进入衰败通道。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