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年——834年??文宗稍遏藩镇割据之势。牛李党争加剧。
虽然横海实力平平,但有魏博、成德等镇的暗中相助,官军进剿并不顺利。
魏博节度使史宪诚跟李同捷的父亲是儿女亲家。李同捷跟官军对抗时,史宪诚暗中支援粮草。成德节度使王庭凑不仅援助粮草还公然派兵助战,陈兵边境阻挠官军。他们欺唐文宗年轻,企图趁机扩大自治势力,增强跟朝廷对抗的资本。
唐文宗也不示弱,下令讨伐王庭凑,并且对史宪诚发出严厉警告。
史宪诚见唐文宗态度坚决,担心引火烧身。他儿子也劝他别管李同捷的闲事。他于是改变主意,与横海划清界限,站到朝廷这边来。他派大将亓[qí]志绍率军两万五千人讨伐李同捷,打算跟朝廷一起瓜分横海。
魏博加入战团让战争形势立马得到改观。李同捷左支右绌,很快败下阵来。
亓志绍在平原(山东德州陵县)大败横海军。
李同捷设法脱困,派人去策反亓志绍。亓志绍被李同捷说服,反戈一击杀向史宪诚,包围了魏州。史宪诚把精兵都交给亓志绍了,无力对抗亓志绍,只得向唐文宗求援。
唐文宗置之不理显得太不仗义,分兵去救史宪诚。
官军击败亓志绍救下史宪诚。亓志绍率领残兵一万多人投降了昭义节度使刘从谏。
官军平定了魏博内乱,掉过头来接着打李同捷。唐文宗任命的横海节度使李祐率军攻克德州。李同捷知道大势已去,向李祐投降。
朝廷派去前线督战的大臣柏耆代表朝廷去沧州受降,将李同捷一家押往京城,在路上杀死了他,拿着李同捷的脑袋回京请功。
官军进驻沧州。横海叛乱自此被平息。
王庭凑见势不妙,向朝廷请降。
史宪诚担心朝廷秋后算账,在儿子的劝说下,主动要求入朝为官。
唐文宗喜出望外,马上任命新的节度使去接管魏博。
史宪诚离任时卷走了魏博库存所有财物。士兵知道后聚众闹事,杀了史宪诚,拥立魏博将领何进滔为节度使。
唐文宗任命的节度使到达魏州遭到何进滔的袭击,狼狈逃回。
唐文宗不想再打下去了。打实力平平的横海用了三年时间,打得财政枯竭,江淮怨声载道。再打魏博,不知道会花多少时间多少钱。朝廷实在没有能力再发动第二场战争。
唐文宗决定见好就收,接受既成事实,任命何进滔为魏博节度使,同时宣布赦免王庭凑。
这场战争耗时三年,花钱如流水,把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财政给流干了。
诸侯像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雇佣军。只要给钱让打谁打谁。如果没钱爱谁谁。他们不但要求供应粮草军需,还不断要求赏赐。歼敌千把的小胜被夸张成歼敌过万的大捷,要求朝廷重奖。一场战争打下来,诸侯赚个盆满钵满。朝廷成了穷光蛋。
唐文宗以身作则,号召大家勤俭节约度过财政危机。他闲暇之时看书消遣,不听音乐不看歌舞不出去打猎游玩,能省则省。
驸马韦处仁穿着带里子的丝绸衣服来见他。唐文宗对他说:我是看中了你们门第清高不好奢华才选你做驸马。像这样贵重的衣服,还是让那些达官贵族去穿吧,你最好不要穿。
唐文宗以衣帽取人。不过与别人不同的是,他看见谁穿着非常奢华就非常反感,觉得这个人肯定是个贪官;看见谁穿着朴素就认为这肯定是个清官。
唐文宗在平定藩镇之乱之后开始专心内政。
内政有两大问题,一是派系争斗,二是宦官专权。
其实朝廷的主要问题宦官专权。在这个背景下,朝廷百官因为闲得难受才互相倾轧。唐末最著名的派系斗争是“牛李党争”。这也是古代历史上最典型的派系斗争。跨度长达40年,历经七朝。
党争的引子是唐宪宗时期的宰相李吉甫打压牛僧孺、李宗闵。
前面提到过,当年牛僧孺、李宗闵在唐宪宗举行策试时抨击时政,言辞尖锐,充满讥讽。他们的卷子被考官作为重点推荐送到了唐宪宗那里。李吉甫知道后脸上挂不住了。作为当朝一把手,他认为抨击时政就是抨击自己。他跑到唐宪宗那里为自己辩护,要求唐宪宗不要录用牛僧孺、李宗闵。唐宪宗看在李吉甫的面子上,没有录用牛僧孺、李宗闵。牛僧孺、李宗闵失去入朝为官的机会,回地方就职。
李吉甫死后,他的儿子李德裕以翰林学士的身份进入中央决策层。李宗闵也升入中央。
李德裕认为李宗闵对先父不敬,厌恨李宗闵。李宗闵记恨李吉甫迫害自己,认为李德裕也不是什么好鸟。两人因为私怨互不来往。
又遇到科举年,李宗闵的女婿苏巢等十几G'erdai考上了进士。有人揭发主考官营私舞弊。唐穆宗让李德裕去调查。李德裕回来说真是这么回事。唐穆宗又派人复试。结果十四个人只有三个勉强合格。唐穆宗大怒,惩处了主考官。李宗闵也受到连累,被贬到地方。
这本来是一个普通的营私舞弊案。但因为李吉甫的原因,这件事被解读成豪门对寒门的打压。
参加科举的大多是寒门出身的人。豪门出身的人不用参加科举。李吉甫、李德裕总跟举子过不去,那就是跟寒门过不去。至少寒门是这么认为。朝中寒门出身的官员都对李德裕忿忿不平。
李宗闵跟李德裕的私人恩怨演变成寒门跟豪门的对立。
牛僧孺随后也调入中央工作。他素以清廉闻名。
有个热衷跑官的家伙为了升迁到处行贿。这人挺有意思,行贿回来还做个记录,给谁谁谁送了多少钱都记下来。结果这家伙死后,账本曝光。唐穆宗拿来一看,这简直就是文武百官的花名册。当朝权贵的名字都在上面。但只有一人除外。在牛僧孺的名字下面,写了一行红字:“某年月日,送户部牛待郎钱千万,不纳”。
唐敬宗对牛僧孺的清廉早有耳闻,感慨牛僧孺名不虚传,破格提拔他为宰相。
牛僧孺做上了宰相,李德裕就被排挤出朝。
但是牛僧孺看不惯宦官弄权又不敢跟宦官抗争,“畏罪不敢言”,感觉很痛苦,自己主动辞职外调。
唐文宗上台后,李德裕靠裴度的推荐做上了宰相。李宗闵走宦官的路子也做了宰相。
李宗闵上任后借助宦官的势力把李德裕又排挤出朝,然后力荐牛僧孺做了宰相。被认为是李德裕一党的人也被排挤出去。
李德裕在西川担任节度使,训练军队,积累粮草,做得有声有色。
831年,吐蕃爆发内讧。维州(四川理县)的吐蕃守将投奔李德裕。
李德裕立即派军收复了维州。他向朝廷报喜兼报功。
唐文宗打算嘉奖李德裕。牛僧孺说:收复一州,算不了什么;跟吐蕃搞坏了关系,那就不划算了。他认为收降纳叛会激怒吐蕃引发战争,让唐文宗下旨,勒令李德裕交还维州并且遣返吐蕃降军。结果降兵被吐蕃就地斩首。吐蕃此后再没有一兵一卒敢投奔唐朝。李德裕气得吐血。
西川的宦官监军王践言回京任职。他多次对唐文宗说,牛僧孺跟李德裕有私人恩怨,不愿意李德裕立功。牛僧孺的做法让仇者快亲者痛。
唐文宗开始后悔,觉得牛僧孺这种奴颜婢膝苟且偷安的和平策略实在有损大国尊严,从此不再看重牛僧孺。
牛僧孺也很识相,主动申请辞职。
唐文宗将牛僧孺外放为节度使,召李德裕回朝担任宰相。
李德裕回朝后开始排挤牛派。牛派的李宗闵、杨虞卿等人陆续被排挤出朝。
但是李德裕还没来得及庆祝党争的胜利就又遇到了一个新的对手。
一个叫郑注的人精通医术,并且擅长揣测人意,溜须拍马。他给李愬治过病,药到病除。李愬把他推荐给王守澄。王守澄跟他聊得很投机,相见恨晚,视他为知己,把他当心腹。郑注由此飞黄腾达,步步高升。
后来唐文宗中风,脸歪嘴斜说不了话。御医束手无策。王守澄便把郑注推荐给了唐文宗。这家伙去了,又是药到病除,用一个偏方把唐文宗的病治好了。唐文宗能说话后跟他一聊,发现这家伙就像自己肚子里的蛔虫,善解人意,句句贴心。唐文宗也把郑注视为知己、亲信。
郑注又推荐了一个人能聊的人,叫李训。李训不但口才好,点子还多。唐文宗也非常喜欢。
郑注和李训都成为唐文宗的亲信。唐文宗宠信他们超过宰相,跟他们无话不谈,言听计从。
李德裕等大臣对依附宦官并且靠谄媚得宠的人非常反感,认为他们是邪佞之人,强烈要求唐文宗驱逐他们。
唐文宗不理。
王守澄、郑注憎恨李德裕,想把李德裕驱逐出去。他们不便直接出面,借牛派之手排挤李德裕。
王守澄跟李宗闵关系不错。王守澄跟郑注相互配合,向唐文宗极力推荐李宗闵,说服唐文宗召回李宗闵继续为相。
李宗闵回朝后立即将李德裕排挤出朝。牛派也随即向李派反攻倒算。
两派像烙饼一样翻来覆去,折腾得唐文宗没了脾气。唐文宗叹道:“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平息党争比平息河北三镇还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