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4年——1650年??明福王南京继位,是为南明。清兵南下征讨。
不愿降清的南明大臣逃离南京往南跑,边跑边张罗新君。崇祯没孙子了,但他弟弟还有一个孙子,就是潞王朱常淓。大家一致推举潞王继任皇帝,希望潞王能带领大家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潞王百般推辞。大明江山已经没戏了,还做什么皇帝。但搁不住大家死劝活劝,潞王勉为其难暂时监国,也就是代行皇帝职权。可看着清兵如潮水般杀来,潞王立马怂了,偷偷投降了清军。
一国之主投降清军,这对全国抗清军民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清军很高兴。多尔兖认为大势已定,带领清军主力回东北休整,只留下少部分清军和洪承畴等降兵降将追剿南明残兵。
此时湖南、福建、浙江等南方省份还在明军的控制当中。这些明军里面实力最强的是福建的郑芝龙。他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重树南明大旗。
郑芝龙原本是一个海盗,并且是沿海地区最大的海盗。他掌握着一支实力超强的舰队,向过往的商队收保护费。他的总部开始时设在日本平户岛(现在的长崎县平户市),并且娶了一个日本女子生下一个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成功。
郑成功7岁的时候,郑家被日本政府赶出日本,跑到台湾安营扎寨。
好景不长,荷兰人来了。荷兰人觉得郑芝龙一艘船收3000两银子,太黑了。他们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组织下用洋枪洋炮把郑芝龙赶走。
荷兰东印度公司和后来在中国卖YP的臭名昭著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一样,也是一个亦商亦盗的半官方组织。
郑芝龙实在没地去了,只好接受了明朝的招安,做了福建的总兵。
现如今清兵打过来了,出于保家卫国的目的,他奉唐王为主,号召各地军民团结起来反清复明。
唐王是朱元璋的后人,确切地说是朱元璋第22子的第8代孙,对崇祯来说属于远房亲戚。但手头没别人了,郑芝龙只能拿唐王顶上去。
唐王做了皇帝(史称南明隆武帝)对郑芝龙感激不尽。他没儿子便把郑芝龙的儿子当做自己的儿子,准备百年之后传位给郑成功。郑成功被赐“朱”姓,因此别人管他叫做“国姓爷”。
隆武帝不知道郑芝龙拥立他做皇帝是有私心的。郑芝龙的保家卫国是打着卫国的旗号保家,借大明皇帝的号召力吸引各路英雄入伙,帮他保住福建、保住他的地盘、保住他的荣华富贵。
隆武帝哪知道他肚子里的弯弯绕,登基后立即张罗反攻清军,对外宣告要御驾亲征收复南京。
郑芝龙借口筹粮筹饷需要时日,按兵不动。隆武帝干着急没办法。
当时多尔兖认为大局已定开始变换面孔,强迫中国百姓剃发,宣称“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剃发令”激起占领区百姓群起反抗。清兵出动军队进行残酷镇压。
隆武帝认为此时正是反攻的大好时机,催促郑芝龙赶紧发兵。郑芝龙一直推三阻四。隆武帝急了,你不去我去,组织了一支队伍出发了。
多尔兖得知南明又有了新皇帝,立即派兵增援洪承畴。
洪承畴也没闲着,派人去劝降郑芝龙。他说你们皇上已经跟你翻脸了,你待在南明也没好果子吃,不如来我们这边吧。你不就是想保住福建吗?我保举你做闽粤总督,不但把福建给你还把广东再加上浙江都给你,让你做三省总督。
郑芝龙也是有奶便是娘的主,一拍即合,答应投降。他把前线部队撤了回来,致使清兵长驱直入。
隆武帝在赶往前线的路上突遭清军偷袭,血战之后兵败亡身。南明新王朝瞬间崩溃。
郑成功对亲爹背叛干爹投降清兵的做法非常气愤,宣布断绝父子关系,领着一帮人出走厦门。
清军很快占领了福建、浙江、江西等地,随后又把兵锋转向四川。
四川在张献忠手里。他当年从湖北跑到四川,攻占四川后关门做起了皇帝。
比起李自成,他这个皇帝做得时间长了些。不过他是个暴君,杀人的魔王。正史、野史记载了不少他变态杀人的故事,简直就是杀人如麻、鸡犬不留。几百万四川人最后杀得只剩下几十万,有的甚至说几万,几乎绝种了。现在的四川人大都是后来从外地迁入的。
当然,四川人几乎灭绝也有清兵的“功劳”。
清军攻入四川。张献忠带兵迎战。他穿着黄袍玉带非常扎眼。清军主帅豪格是个神箭手,一箭把他射死。起义军因此崩溃。
自此,明朝原有疆土大部分已被收入囊中。清朝占领中国已是无法更改的事实。换句话说,中国亡国了。
这是中国信史以来,在元朝之后第二次亡国。
虽然说蒙元、满清后来成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站在现在来讲,中国两次亡国的经历都可以看做民族融合的过程。但对于当时来说,中国的确是亡了。中国人再一次集体做了亡国奴。
清朝能入主中原完全是撞了狗屎运了。没有李自成和吴三桂,清朝能取得前金的成绩就相当不错了。
明朝亡国自然是运气太坏。没有城防部队反水、太监献城投降,李自成根本打不进北京城。
不过偶然里面也存在着必然。如果明朝能让自己的百姓安居乐业,谁起来造反呢?如果官员、将领不那么腐败,满清怎么可能踏进中国一步?归根到底还是自身的问题。
理学的盛行让人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意识形态上面,不是与天斗与地斗而是一门心思与人斗。“大礼仪之争”、“国本之争”都是什么乱七八糟事?君与臣斗怠政起,臣与臣斗党争兴。君臣都把心思放在治国上面,致使下面贪官污吏横行,百姓怨声载道。斗到最后,人心散了,凝聚力没了,经济垮了,战乱来了,国家亡了。
这下不闹了。李自成入主皇宫,也没人去争大礼仪。福临入主皇宫,也没人去争国本。他们别说不是太祖一脉,连炎黄一脉都不是。这帮家伙反倒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去给人家做臣子。气节也不讲了。“礼义廉耻”也丢得干干净净。满清朝廷满眼是明朝的降臣。清朝军队满眼是明朝的降兵降将。他们还帮着外族去镇压本族。爱国贼变成了卖国贼。
明朝自己把自己给斗死了。但是南明并没有吸取教训,接着斗。史可法北上、左良玉叛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争。
清军二次南征之后,只有湖广一带还在明朝的残余势力控制之下。
两广总督丁魁楚在肇庆立了一个皇帝,希望重建朝廷把大家伙儿聚集到一起继续抗清。这个南明第三任皇帝叫做朱由榔,史称永历皇帝,是万历皇帝的孙子。
隆武朝廷的文武百官败退到广东,听说广东地方政府推举了一个新皇帝、组建了一个新朝廷,非常不满。隆武帝虽然死了,他弟弟朱聿粤还健在,怎么能轮到永历做皇帝?他们拥立朱聿粤做皇帝(史称绍武帝),在广州另立中央。
巴掌大点的地方并立两个皇帝、两个朝廷。于是“河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重演。俩皇帝为争正统掐起架来。清兵趁虚而入。
清兵都打到广州了,那俩家伙还在那掐呢。清军将领李成栋派出300精锐骑兵奇袭广州。广州几乎无人防守——军队都去肇庆打仗去了。这300人竟然轻易得手。绍武帝逃跑不及被清兵生擒活捉。
李成栋一面派人押着绍武帝向多尔兖请功,一面继续进兵捉拿永历皇帝。永历见势不妙一溜烟跑到广西。李成栋穷追不舍。
多尔兖得知李成栋拿住南明一个皇帝自然很高兴,但他却没有给李成栋记功颁赏。多尔衮歧视中原汉人降将,觉得让他们活命就是给他们的最大赏赐。
李成栋非常不满。我昧着良心屠杀自己的同胞,功劳和忠心没有得到回报。他一气之下决定投奔南明。
李成栋这个人一生反复无常。他先投入李自成的帐下,后来投降了明朝,再投降了清朝,现在又要改投南明。
他在降清期间不但带兵进攻汉人政权还残酷镇压汉人百姓。惨绝人寰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有这家伙的身影。手上的鲜血还没晾干,他又跑来投奔南明。
他投奔南明不光是怨恨多尔兖赏罚不明,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现在清军主力已经调往四川,长江以南属他实力最强。如果此时回归南明帮助南明收复失地,他就是匡扶社稷重定乾坤的第一功臣。
与此同时,江西的降将金声桓也决定弃暗投明。他本是左良玉的部将,随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投降了清军。他也恨多尔衮吝啬赏赐,决定回归南明。
走投无路的永历皇帝忽然得到这么大一个惊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投诚。
李成栋派兵把永历接回肇庆。
转战云贵以及坚持在四川抗战的张献忠的部队、南逃湖南的大顺军残部请求与南明联合抗清。永历帝摈弃前嫌一口答应。
一时间,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组成抗清统一战线。抗清斗争进入一个高潮。
多尔兖得知江南翻盘,急调孔有德、尚可喜南下增援。
孔有德、尚可喜一路过关斩将杀奔南昌。
金声桓出战失利,退守南昌。永历帝急派李成栋救援金声桓。可惜李成栋的援军还没赶到,南昌已被清兵攻陷。金声桓在城破之时投湖自杀。
清兵马不停蹄进攻李成栋。李成栋因为醉酒没有督促部队立下营盘。明军遭到清兵突袭乱作一团,全线溃败。李成栋仓皇逃走,在涉水过河时不幸坠马溺水而亡。李成栋的残余部队逃回广东。
清兵丝毫不给南明喘息的机会,先是偷袭得手占领了湖南,随后兵分两路杀向广东、广西。永历帝受到两面夹击,逃往贵州避难。
抗清斗争再次陷入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