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年——1400年建文帝削藩激反燕王朱棣。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起“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后只干了一件事——削藩。但就这一件事,就要了他的命!
朱元璋打下天下后,把他的二十几个儿子都封为王,让他们去各个军事要地镇守。
疑心很重的朱元璋,虽然信不过曾经和他同生共死打天下的将军,但是他非常信任自己的儿子,相信自家人一定能够同心同德,尽心尽力保护大明江山世代相传。为此他不惜开历史倒车,复活古代分封制。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他刚一闭眼,周年没过,尸骨未寒,儿孙们就为争江山打了起来。
建文帝有和他爷爷同样的毛病:疑心重、杀心重。他连叔叔们都信不过,认为他们手握重兵迟早会对他的皇位造成威胁。
他在没即位前就一直在琢磨这事,总担心会出现类似汉代“七国之乱”的状况。他跟智囊黄子澄、齐泰商量。这俩家伙给他出了一个馊主意,建议他削藩,先下手为强,赶早不赶晚。
建文帝即位之后便开始着手削藩。齐泰建议先削实力最强并且威胁最大的燕王朱棣。朱棣是明太祖的第四子。黄子澄建议从易到难,先削实力较弱的周王朱橚[sù]。朱橚是明太祖的第五子。
建文帝同意黄子澄的意见,先捡软柿子捏,一则试手,二则削减朱棣的羽翼。
于是建文帝借口有人告周王朱橚有“异谋”,就是说有造反的迹象,派人把朱橚抓起来废掉。
因为告发朱橚的人是朱橚的次子,朱橚被削没有引起别人的怀疑。
第一次削藩非常顺利。建文帝信心大增,随即又以各种罪名连废代王、湘王、齐王、珉王四个王爷。
这下引起了各方猜测。有人上奏建文帝:你是不是要削藩啊?要削藩也别用晁错的法子,用主父偃的法子多好啊。晁错硬削激起“七国之乱”。主父偃“推恩”让藩镇由强变弱、由大变小,最终对中央构不成威胁。
建文帝有些犹豫,并且发现自己的企图被人识破也有些心虚,打算暂停削藩。
黄子澄、齐泰说:即便你要暂停削藩也要先削了燕王再说。现在已经打草惊蛇了,如果不赶在朱棣做好准备之前下手后患无穷。
建文帝于是派人去搜集朱棣的黑材料,并且借口边关有事调走了朱棣的一支精锐部队。他还任命亲信谢贵、张昺[bǐng]为北平的都指挥使、布政使,拆分朱棣的军政大权。
朱棣也不傻,马上意识到建文帝要对他下手了,积极应对。
在众藩王中,朱棣实力最强。他长期驻守北平(北京),手握精兵十万。在跟北元残余对抗过程中,朱棣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朱棣一方面装疯,麻痹建文帝,一方面暗中招兵买马、打造武器。
朱棣装疯绝对够影帝水平,胡言乱语,街头裸奔,冬穿单夏穿棉,骗过了所有人。建文帝听人报告后也信了,认为没必要削他,等他自生自灭即可。
但是朱棣的部下向建文帝告发朱棣私蓄军队,让朱棣装疯现出原形。
建文帝立即向北平调兵,配合谢贵、张昺捉拿朱棣。谢贵、张昺领命,亲自带兵包围了王府,点名逮捕朱棣的部下。他们打算先把朱棣的骨干部下抓起来,孤立朱棣,然后把朱棣软禁在王府。
朱棣王府只有八百士卒,武力拘捕肯定没戏。朱棣假意服软,传话出来:你们要的人我已经替你们抓起来了,请进府验明正身吧。
谢张两人不疑,进府拿人。但人没拿到,自己的脑袋撂里面了。
朱棣率领自己的私人军队杀出王府,占领了北平。北平军政首脑都被朱棣杀了,群龙无首。并且朱棣是王爷,没人敢跟王爷对阵。朱棣轻而易举控制了北平,控制了军队。
朱棣广而告之,对外宣称接到皇帝密旨进京“靖难”。皇帝被奸臣控制住了,他要带兵进京帮皇帝“清君侧”。
朱棣调动军队,四面出击攻打周边城池。地方官手里那点治安部队根本不能跟朱棣的正规军抗衡,或败或降。朱棣顺利接管了整个北京地区的政权。
建文帝反应也很快,立即派兵30万围剿朱棣。各路官军迅速向北平集结。
建文帝对朱棣造反并没有很担心。朱棣当时只有几万军队。而他手中常备军就有几十万,收拾叛军还不是小菜一碟。他让老将耿炳文率兵去捉拿朱棣,临行时嘱咐耿炳文要活的不要死的。朱棣好歹是我亲叔叔,不要让我背负杀叔之名。
耿炳文是朱元璋时代的二流将军。一流战将在朱元璋“拔刺”运动中都被拔没了。二流将军也不剩几个。耿炳文是少数幸存者之一。建文帝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凑合着使用这些残余的将领。
耿炳文原本就擅守不擅攻,建文帝又给他加上不准伤害朱棣的限制,更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了。耿炳文打算兵围北平,靠大军的威慑力逼迫朱棣投降,“不战而屈之兵”。
官军前锋接近北平。他们以为叛军得知皇军杀到一定会瑟缩在北平城内等待末日来临,没有防备叛军的进攻。朱棣发动夜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其一举击溃。耿炳文派兵来救,遭到朱棣的伏击,大败而回。
官军出师不利,刚出门就挨了一记闷棍,士气大矬。
当时耿炳文已到真定(河北正定)。他不敢再前进,就地扎营等候后续部队。已到真定的军队有十几万人。还有十几万人即将到达。
朱棣可不想等官军集结到位,主动求战进攻真定。
朱棣派一支军发动正面进攻,虚张声势吸引官军注意力,另派一支迂回到官军侧翼发起突袭。官军侧翼大乱,接连被攻破两座大营。耿炳文急忙指挥军队涌向侧翼堵枪眼。这时正面的佯攻变成强攻,朱棣挥军全力猛冲。官军两面受敌,乱不成军,只能败退而走。朱棣不给对方任何喘息机会,狂追猛打。官军丢盔卸甲逃入城内,龟缩不出。
耿炳文守城还是有一套。朱棣久攻不下只能识趣撤兵。双方进入对峙阶段。
建文帝得知耿炳文战败,感觉很没面子,临阵换将。他火线提拔自己的亲信李景隆为大将军,将倾国之兵五十万交给他再战朱棣。
有人劝他不要让李景隆为帅。那家伙只擅长纸上谈兵,还不如耿炳文呢。建文帝不听。他认为李景隆是名将李忠文之后,将门出虎子,肯定错不了。
李景隆到了真定,从耿炳文手中接过指挥权。他让辽东部队南下进攻北平,跟真定部队形成夹击之势。
辽东兵奉命南下进攻永平(河北唐山乐亭县)。
朱棣叫长子朱高炽守住北平,自己带一支轻骑兵去救永平。
辽东兵惧怕朱棣,见朱棣亲自率兵杀到急忙撤兵而走。朱棣率军追杀,斩杀数千人,中途突然拐向小路杀奔大宁(内蒙赤峰宁城县)。
大宁是明太祖第十七子,也就是朱棣的十七弟宁王朱权的封地。朱权手里掌握着一支蒙古军。这支军队原来是纳哈出的军队,纳哈出投降后被明军收编。朱棣离开北平名为救永平,实则来大宁搬救兵。
朱棣一个人骑马进入大宁,来找朱权借兵。朱权不答应。他虽然也恨建文帝削藩,但心存侥幸,不愿与朝廷为敌。朱棣也不勉强,告辞而走。满怀歉意的朱权亲自送到城外。两人拱手而别时,朱棣忽然翻脸,将朱权扣为人质,然后返回城内收编了他的军队。蒙古军认钱不认人,只要钱到位,让打谁打谁。
朱棣得了宁国兵,势力加强。他率领联军回北平去战李景隆。
之前,李景隆得知朱棣领兵去救永平,趁虚而入进攻北平。朱棣从大宁返回的时候,李景隆正在围攻北平。
朱棣率军猛攻李景隆后方大营。骑兵冲破大营,步兵随即杀入扩大战果。两军大战一天,李景隆的军队被斩杀数万,大败而逃。
前线官兵不知道李景隆已经败逃,还在闷头攻城。朱棣杀到,挥军猛攻。官军毫无防备被杀得大败,四散奔逃。
北平之围得解。
李景隆跑到德州收拢部队,并且征调周边地方军,又凑出60万大军。他准备来年开春再攻北平。
朱棣不肯给他休整部队的时间,率军奔袭大同,调动李景隆。
李景隆果然上当,全起三军来救大同。朱棣等他来到近前,撤兵而回,让李景隆白跑一趟。
李景隆的部队多是南方兵,受不了严寒,沿途冻死冻伤无数,士气再次受创。
来年春天,李景隆卷土重来。朱棣率军十万迎战。两军在白沟河(河北保定境内)展开大战。
李景隆的前锋军在河边列阵。朱棣知道官军不敢杀他,率一支骑兵卫队前去挑战。挑动官军出击后,他假装怯战逃回。官军挥军猛追,阵型大乱。朱棣立即指挥军队全线反击,并亲率骑兵迂回到官军后方发起攻击。官军腹背受敌,大败,被斩首五千多人。
朱棣取得开门红,士气大振,乘势进攻李景隆的大部队。
朱棣亲自率领骑兵冲击对方阵营。官军害怕伤了朱棣,不敢还击,只能躲避,跟在朱棣后面的步骑军趁机杀入敌营狂杀乱砍。官军死伤无数。
两军混战至天黑才各自鸣金收兵。朱棣亲自断后,防止官军偷袭。
来日再战,李景隆倾军而出跟朱棣一决胜负。
朱棣故伎重演,亲率部队冲锋。他一边打一边留意着战场形势,哪边危急就往哪边去。官军不敢伤他,见他过来就赶紧躲开。朱棣以自己为挡箭牌,为部队争取喘息的机会。
官军在人数上有绝对的优势。李景隆在正面迎战朱棣的同时分出一部分军队向朱棣的后方迂回,企图包围朱棣。
朱棣发现后方尘土飞扬,马上意识到官军偷袭他的后方,当即率领骑兵卫队迎了过去。
朱棣率领七十名骑兵阻击官军两万人,杀进杀出百余合,歼敌无数。官军不敢射人,只能射马。“王(燕王朱棣)三易马,矢尽挥剑”。朱棣的坐骑换了三次,弓箭射光了,挥剑厮杀。官军不敢伤害他,围而不攻,只等他抡累了缴械投降。
朱棣在官军的逼迫下步步后撤。他灵机一动纵马跑上河堤,扬起马鞭左挥右指,似乎在指挥河堤后面军队。官军以为河堤后面有伏兵,畏缩不前。这时,朱棣马鞭猛地一挥冲下河堤。官军大惊,扭头就跑。
这时,正面战场也分出胜负。官军顶不住朱棣军队的攻势撤回军营,准备明日再战。朱棣的军队追到营前,借助风势发动火攻。官军大乱,弃营而逃。朱棣的军队趁势追杀,斩杀数万。官军在逃跑途中淹死十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