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4年——1045年?冗兵冗官冗费致宋朝积贫积弱。庆历新政虎头蛇尾。
宋朝在宋真宗后期罢兵息战专心生产,国家逐渐步入盛世。可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开始出现危机。入的没有出的多,来的没有去的快。老本很快吃光了。到了宋仁宗时期国库开始出现赤字。
盛世和赤字好像是挺矛盾的两个词。盛世意味着富,赤字意味着穷。富和穷竟然在宋朝同时存在。
不过想想也没用好奇怪的。“美国人牛成啥样了,不也上咱这儿借钱来了吗?”富得流油的美国哪年没有赤字?作为世界警察,庞大的军费开支就干下财政收入的一大块。
宋朝的军费也是大头。别看宋朝军队越来越怂,军费开支却越来越大,占整个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以上。
宋军常年养着100多万军队,光军饷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遇到战争年月,那银钱更是花得象淌水一般。
宋太祖打天下时军队才18万,到了宋仁宗时军队已经达到118万。皇帝认为人多好办事,军事实力越是不济就越是扩军,搞得宋朝军队达到空前的规模。
其实兵贵精不贵多。宋仁宗的118万军队的战斗力还不抵宋太祖的18万呢。百万大军里多是老弱病残,别说打仗,上公交车都有人主动让座。
宋军是实行雇佣兵制,一旦入伍,终身服役,老得动不了了也由国家养着。
军队也是解决灾民的一个去处,免得他们生活无着铤而走险,为寇为盗,cheqi造反。把灾民、盲流、乞丐、无家可归者纳入军队也消除了一个社会不安定因素。军队充当了如今收容所、救助站的功能。
宋朝的罪犯也往军队送,和坐牢杀头一样是一种刑罚。在《水浒》里,及时雨宋江和豹子头林冲就被判过充军发配。——这也可见当时军人的地位。罪犯不往监狱往军队送,把军人和囚犯划了等号。“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肯定是那时传下来的俗语。皇帝重文轻武。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百姓更看不起军人。好人家的男儿打死也不往军队去。
皇帝瞧不起军人,百姓瞧不起军人,军人缺乏荣誉感。他们在保民卫国的战争中甘心为瞧不起他们的人抛头颅、洒热血吗?难说。
军队人数众多却战斗力低下,空耗粮饷不办事,出现严重的“冗兵”问题。
与之类似的还有一个“冗官”问题。
官员俸禄是宋朝财政支出的第二大项。
宋太祖时宋朝有公务员4,5千人,到了宋仁宗时已经突破两万。ZF机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及其低下。
八点上班九点到,一杯香茶一份报,饭后一个倒,醒后一个澡,三点刚过就往家跑。
宋朝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却是历朝最高。唐朝王居易“月俸百千官二品”就已经很知足了。宋朝王安石的标准工资是300贯。一贯壹千文钱,也就是三百千。这还没算“衣赐”、“禄粟”,也就是服装补贴和伙食补贴,那也是一个很可观的一个数字。
皇帝大力提高公务员工资,一方面算是高薪养廉,另一方面也是收买人心。宋朝公务员工资很高很高,工作很少很少,都赶上现在公务员了,谁还好意思谋反呢。
公务员队伍臃肿,一方面是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也是政策导向问题。
宋太祖为安稳政局保留了原后周全部官员;为防止有人大权独揽以致篡党夺权,宋太祖拆分权力,从而创造了许多新的机构和岗位;为了鼓励读书人,使读书人能够“学而优则仕”,扩大科举录取名额。这些措施都使公务员队伍越来越庞大。
人数又多而工资又高,这么一大笔钱从哪来?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来。为了填平财政赤字,ZF不得不加重税收,使得百姓负担日益沉重。
中央财政的第三项支出是皇室费用。
不过说句实在话,宋仁宗时期的皇室费用并不多,因为宋仁宗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
从古至今,汉人皇帝中用“仁宗”称呼的只有宋仁宗一个。
宋仁宗仁慈、宽厚、节俭、纳谏……他在人品上几乎挑不出一点毛病。儒家的“仁”字被他诠释得淋漓尽致。
宋仁宗生活俭朴,不尚奢华,宫中摆设常年不换。帷幔被褥都用普通布料。衣服都是洗过几水的。有人劝他不必如此,他说:“都是民脂民膏,浪费那些钱干什么?”
有一天早上,他对近侍说:昨天睡得晚,感觉特别饿,特别想吃烧羊。
近侍说:那您怎么不说呢?
宋仁宗说:我听说宫内但凡要点东西,外面就会当作惯例。我如果要求吃一次的话,外面每天晚上都会宰羊烤肉,这得糟践多少东西。“岂不可忍一夕之馁[ně,而启无穷之杀也”。
还有一次,宋仁宗在御花园散步回来,让嫔妃快拿水给他喝。嫔妃问他为什么不在御花园里向侍从要。他说:那个侍从不知哪去了。我若开口要水,那个侍从肯定获罪,所以我就一直忍着。
好人宋仁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控制得住皇室费用,控制不住冗官、冗兵的费用。冗官、冗兵造成的冗费致使中央财政赤字日益扩大。
宋仁宗试图改变积贫积弱的状况,让大家各抒己见拿出解决办法。
范仲淹提了十条意见,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他主要针对吏治,也就是整顿干部队伍。
“明黜陟”就是根据政绩好坏升职降职。以前官员只要不犯大错误就不会降职免职,三年一升职。现在要根据考核成绩定升降,无功就是过,没政绩就升不了职。
“抑侥幸”主要针对的是恩萌。不能再把官职作为福利随意发放,要设定一些条件加以限制。做官要靠本事。没有本事就不能做官。
“精贡举”针对的是科举。选官也跟选兵一样,兵贵精不贵多。不是官选得越多越好,要挑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光会背书,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要了也没用。
“择长官”主要针对的是州县两级一把手。朝廷派人下去考核,发现不合格的人就赶紧撤掉。朝廷选派一把手也要非常慎重,加强审核。
另外,他在“修武备”一条中也提出去“冗兵”的办法。他建议逐步恢复招收义务兵代替现有的职业兵。职业兵花销大不说,忠诚度还差。
韩琦和欧阳修也各自拿出自己的意见。
范仲淹、韩琦和欧阳修都是刘娥刘太后时代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从基层一步步升入中央的官员,对官场的弊病了解较深。
宋仁宗比较器重范仲淹。范仲淹在对西夏之战中以守促和的策略得到宋仁宗的首肯。宋仁宗以范十条作为纲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独请设府兵,辅臣共以为不可而止”。只有设义务兵一条因为遭到广泛反对而没有实行。
虽然没有正式任命,范仲淹是实际上的发改委主任。韩琦、欧阳修等是委员。
范仲淹认为冗官问题是重点。他试图在官场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逐步缩小干部队伍规模和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
如果把干部队伍比做一个水池,范仲淹希望把蓄水的龙头关小一些,把放水龙头开大一些,从而使水池的水位降到安全线以下。为达到这一目的,范仲淹一方面提高新干部的选拔标准,另一方面严格考核现有干部,把不合格的干部坚决清除出去。
这种谈不上很激烈的改革在官场也引起骚动。有人劝范仲淹,你这砸“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会让人家一家人哭鼻子的。范仲淹说: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吧。
宋朝的行政省叫路。
欧阳修比较激进,觉得范仲淹步子太慢,上书皇帝要求来场大扫除。他说官场已经烂透了,当前的改革不够彻底,“奸邪者未能尽去”,认为“近年台官,无一人可称者”。
此话一出,打击一大片,把一大批人推到了对立面。反对改革的声音开始提高。
反对派反对改革但不直接攻击改革。皇帝发起的改革,反对改革就是反对皇帝。他们策略地选择攻击发改委的成员。
他们到处搜集黑材料,攻击范仲淹包庇下属违法乱纪,攻击韩琦在对夏战争中指挥不利,攻击欧阳修公然宣传拉帮结派,把发改委成员一个个搞倒搞臭。
中国一直就是这样的逻辑:人臭嘴臭。人臭了,说什么都是shit。人倒台了,他的政策也就跟着倒台了。
随着范仲淹等人先后被贬出京,改革无疾而终。
范仲淹被贬出京到地方任职,期间他写下《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被后人作为为官的格言。
范仲淹被贬职后死在任上。欧阳修奉命编书不再参与政治。
范仲淹的改革无疾而终。
改革发生在庆历(宋仁宗使用的一个年号)年间,所以范仲淹等人主持的改革被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为后来的“王安石办法”打下一个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