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华世纪谈

316,庆历和议

  1033年——1044年??宋夏爆发战争。战争以宋“岁赐”议和结束。

  现在的李元昊已经跟当年的李继迁不能同日而语,不仅地盘扩张了很多倍,人口也增加了很多倍。想当年李继迁不过几万人马而已。现在的李元昊拥兵50万。“吐蕃、达靼、张掖、交河,莫不服从”。

  达靼是来自蒙古草原的突厥人的一支。交河在西域境内。西夏的势力范围从黄河以西一直延伸到西域,包括陕甘宁青疆。这个范围内的各民族都归附了西夏。

  李元昊率兵进攻宋朝的延州(陕西延安)。

  延州受到攻击向后方请援。各路援军立即开往延州。

  援军走到三川口(陕西延安安塞区东)的时候遭遇西夏军队。两军激战两天,宋军大败。

  适逢天降大雪,夏兵在延州城外饥寒交迫,于是撤兵而走。

  朝廷对三川口之败非常震惊。宋仁宗重新组织军队增援西北。他任命夏竦为安抚使,韩琦和范仲淹为副使,前去西北指挥作战。

  这三人都是文官,饱读诗书之士,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

  夏竦靠“恩萌”做官,从主簿(文员)做到户部尚书。

  韩琦是进士出身,以诗词闻名。时任知制诰,负责起草诏书。

  范仲淹是应天府书院的高才生。应天府书院是宋朝四大学院之一,用现在的说法叫全国重点中学。中学毕业后考上进士,入朝为官。时任权知开封府,相当于首都开封的代理市委书记。

  宋朝皇帝重文轻武。“满朝朱紫贵,全是读书人”。穿红袍、紫袍的高官都是熟读圣贤书、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文人。连带兵的统帅都使用文官。武官只是充当鹰犬的角色。不过隔行如隔山,文官毕竟不是干这行的,即使熟读兵书也不一定能运筹帷幄。

  韩琦和范仲淹在战略问题上发生了分歧。老韩主张攻,老范主张守,各有各理,各不相让。夏竦也协调不了,只好上报朝廷让皇帝裁决。宋仁宗更没主意,让他们自便,各带一半兵,爱攻攻爱守守。

  韩琦坐镇泾州(甘肃泾川)积极准备进攻。范仲淹坐镇延州修造防御工事。

  夏竦很是无奈,上书朝廷,反对分兵。敌军集结兵力迎战我军。我军两路夹击,尚且担心有一路迟到,不能重创敌军。如果单靠一路迎战敌军,恐怕没有胜算。

  朝廷议而不决。李元昊已经杀过来了。

  李元昊进犯渭州(甘肃定西陇西县东南)。范仲淹坚守不出。韩琦主动迎战。

  韩琦倾军而出,派将军任福前去迎战。

  李元昊以诈败吸引任福来追。任福果然上当,被李元昊牵着鼻子引进了口袋阵。宋军大败,损失一万多人。任福战死沙场。

  韩琦被宋仁宗阵前撤职。

  朝廷命范仲淹率军再战李元昊。范仲淹说任福是边关名将,尚且打不过李元昊。我手下没人,更没胜算。还是继续打防守反击的好。范仲淹拒绝出兵。

  朝廷对范仲淹非常不满。后来听说范仲淹和李元昊私下有书信来往,朝廷大怒。

  原来,李元昊为了麻痹宋军派人向范仲淹假意求和。范仲淹知道李元昊并非真心要和,写信劝降,历数战与和的利弊。警告他,如果真打起来,你可不是个儿。信使一来一往之间,韩琦已经败了。李元昊回信大加讥讽:就这点能耐还想跟我打?

  范仲淹感觉背着朝廷跟李元昊书信来往有些不妥,便把来往书信删减后寄给朝廷。他删减的是李元昊不敬之语。但朝廷认为范仲淹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人臣无外交”。范仲淹背着朝廷跟李元昊谈战言和就已经有错在先。朝廷有人建议处死范仲淹。后来有人替范仲淹辩护,说他的初衷毕竟是想招降叛军,罪不至死。朝廷最终把范仲淹撤职。

  辽国得知宋军被西夏打得一败涂地,对宋朝起了轻蔑之心,决定撕毁“澶渊之盟”出兵南侵。

  1042年,辽军在幽州集结,准备南下。

  宋朝这边得到消息,一方面加强河北战备,开展大练兵活动;一方面派人去跟辽人谈判。

  辽人派间谍侦察宋军练兵,发现宋军并不弱,至少河北宋军的战斗力不弱。辽人开始重新衡量南侵的利弊,最终决定先跟宋朝谈判,谈不成再说。

  辽人要求宋朝归还关南之地。宋朝坚持领土问题不容谈判,只能谈判“岁币”问题。宋朝答应增加“岁币”二十万两白银,也就是每年多给他们二十万两白银的援助。辽人想想,南侵胜负难料,还不如多得个钱实惠,于是中止了南侵计划。

  李元昊得知辽国准备南侵,宋军注意力转向北方,立即率军卷土重来。

  十万夏军兵分两路夹击渭州。宋朝泾源招抚使王沿命令前线部队依城防守,然后打防守反击。但是他手下的将领违背命令主动出击去打李元昊,结果被李元昊引至定川寨(宁夏固原西北)包围起来。李元昊切断了定川寨的水源,让宋军连口水都没的喝。宋军要吃没吃要喝没喝只能选择突围。野外是西夏骑兵的天下。宋在突围过程中死伤大半,一败涂地。

  宋军一战不如一战。

  宋军几十年不打仗似乎已经不会打仗了,战斗力严重退化。宋仁宗只得下令转攻为守,不再主动出击。

  西夏以骑兵为主,善野战。宋军主动进攻稍不留神就让西夏钻了空子。所以宋仁宗安排宋军据城防守,跟西夏打消耗战。

  宋仁宗重新启用韩琦和范仲淹。韩琦也不敢再吵吵着攻了,构筑永久工事,和范仲淹一起据守边境。

  西夏对宋军坚守不出也是想不出应对之策。双方因此转入对峙。

  但是大军老在边境待着也不是个事,花钱哗哗的。宋仁宗开始考虑讲和。

  西夏也抗不住了。西夏吃的粮穿的衣喝的茶都来自中原。西北那地方土地贫瘠气候恶劣,长根草都难。中原边界一关,西夏的生活立马回到原始社会。

  李元昊又来向范仲淹试探讲和一事。范仲淹这回学乖了,立马上报中央。宋仁宗早已此意,准奏。

  1044年,宋夏双方经过谈判签订“庆历和议”。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庆历和议的主要内容是,西夏向宋朝称臣,宋朝“岁赐”西夏价值25万两白银的绢、茶等物,并且恢复边境贸易。说是“赐”,实际上也是仿辽国的先例用钱来摆平冲突,再签一个“澶渊之盟”。

  宋仁宗跟宋真宗一样也是抱着破财免灾、花钱买平安的想法解决两国争端。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不过战斗力在那摆着,算政治账又如何?

  虽然西夏向宋朝称臣不过是名义上的称臣。宋朝承认西夏独立。宋夏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河西走廊从此从中原割裂出去。

  从此,宋朝和辽国、西夏三国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