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华世纪谈

356,建明称帝

  1362年——1368年?元军战斗力低下。朱元璋统一江南,建明称帝。

  南方各支起义军在刘福通北伐期间趁机扩张势力。徐寿辉、张士诚、朱元璋等大举反攻,瓜分了元军势力单薄的江南。为争抢地盘,三支起义军进入南方后不久就开始内讧。

  朱元璋渡江之后拿下集庆(江苏南京),改集庆为应天府,以应天府为中心向四处扩张。很快他便与在江浙发展的张士诚爆发冲突。张士诚受到朱元璋和江浙元军的夹击,投降了元军,被元朝任命为太尉。

  徐寿辉拿下湖南湖北后沿江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明玉珍逆江而上向四川发展。陈友谅顺江而下向江西、安徽发展。陈友谅打到安徽的时候与向西发展的朱元璋爆发冲突。

  陈友谅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然后倾军而出杀向集庆。他打算灭了朱元璋在集庆立都。

  朱元璋实力远不及陈友谅。但他善于运用计谋。他在龙湾(在江苏南京西北)设伏,大胆使用诱敌深入之计,把来犯的陈友谅装进口袋,一战几乎让陈友谅全军覆没。

  陈友谅率领残兵逃回武昌。朱元璋趁势反攻占领了安徽和江西。

  龙湾之战后,朱元璋成为江南实力最强的起义军。

  与此同时,王保保拿下山东成为元朝实力最强的军阀。

  1363年,张士诚率军北上去打安丰的刘福通,企图打通与山东的交通,借助王保保的力量对抗朱元璋。

  刘福通受到攻击,一面抵抗,一面向朱元璋求援。

  朱元璋担心率兵北上救援刘福通会让陈友谅趁虚而入,迟迟不敢发兵。等他下决心派去援军的时候,刘福通已经战死沙场。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军击败张士诚救下小明王。

  陈友谅果然趁虚而入,率领号称60万军队进攻洪都(江西南昌)。

  洪都只有守军两万人,由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领。朱元璋命令朱文正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洪都,为自己调兵争取时间。

  朱文正亲自登城指挥作战,击退陈友谅一轮又一轮的进攻。

  好在朱元璋的军队配备了火器,其中最尖端的武器是火铳——十五公分口径的小炮。虽然杀伤力不大,但一炮出去撂倒一大片也够吓人的。

  火铳在元末就已经出现。朱元璋把它和火炮、火箭等一起装备到部队,建立起一支火器营——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火器部队。

  洪都守军“以火铳击退其兵”。在洪都守军拼死抵抗和火器营的配合下,陈友谅无法近身,只得改强攻为围困。

  洪都坚守了三个月,朱元璋击败张士诚率军回援洪都。20万人的舰队浩浩荡荡开往洪都。

  朱元璋把军队部署在湖口(鄱阳湖与长江交口),截断了陈友谅的退路。

  陈友谅放弃洪都率军突围。两军舰队在鄱阳湖展开大战。

  陈友谅的舰队以巨舰为核心。巨舰长十五丈,高三丈,和当年隋炀帝南巡时乘坐的龙舟一般大小。朱元璋的战舰就小很多了,跟陈友谅的巨舰相比,就像航母旁边的驱逐舰。不过有一样,朱元璋的舰船配备了舰炮!

  虽然那时候的舰炮不过是能够抛投火球的抛石机,是石字边的砲,不是火字边的炮,但是朱元璋给舰队配备火器开了古代舰队的先河。

  两军开战后,朱军“先发火器,次弓弩,及其舟则短兵击之”。先开炮,然后射箭,两船靠近后再短兵相接。朱军占据有利地形,“乘风发砲火,焚寇舟二十馀艘”。

  但是朱军船小,仰攻困难,一旦对方舰队突破炮火覆盖范围跟朱军近战,朱军便陷入被动境地。

  两军大战三天。朱军伤亡巨大,战舰损失殆尽,已呈败像。

  朱元璋调整战术发动火攻,派出七艘装满火药的舰船袭击对方的水寨。

  当时陈友谅把巨舰锁到一起,以船为城,如墙而进。朱元璋抓住船城的缺陷,使出火烧赤壁的计策,乘风纵火,火烧连营。陈友谅数百艘战舰顷刻间被烧毁。陈友谅的士卒死伤大半。

  陈友谅兵多,虽然死伤大半但仍保留相当的战斗力。

  来日再战,陈友谅不敢再把战舰锁在一起,分散进攻。陈军巨舰行进缓慢,转向困难。朱军船小好调头,机动灵活。朱军的舰船穿插在陈军的舰队中,围着陈军的巨舰打,伺机放火焚船。陈友谅再次败下阵来。

  陈友谅不敢再打,退守鞋山(鄱阳湖中的小岛,在江西九江湖口县境内)。

  朱元璋派军挑战。陈友谅死守不出,不敢应战。

  陈友谅把部将召集到一起讨论这仗该怎么打。有人说朱军已经卡死湖口,想从水路回去已经不可能了,只能弃舟登岸,从陆路返回湖南。有人不同意,认为还有取胜的机会。我们损失惨重,朱军也损失不小,我们在人数上还保持着优势,怎么就轻易认输呢。

  陈友谅没主意,迟迟不能拍板。

  陈军就这么在鞋山耗着,很快就把粮食耗光了。

  没了粮草,陈军军心大乱。

  这下陈友谅不能不拍板了。陈友谅下令以巨舰为先锋向湖口突围。

  陈军不惜一切代价往外冲,冲破了朱军的包围圈,出湖口进长江往武昌方向落荒而逃。朱军在后面朱军不依不饶围追堵截。

  陈军且战且走。命中该绝的陈友谅在船上探头出来观战,正好被一支流箭正中眼睛,一命呜呼。

  陈友谅一死,他的王国就宣告崩溃了。陈军纷纷向朱军投降。陈友谅的地盘很快也归了朱元璋。

  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王。

  当年朱元璋刚到江南的时候,他的谋士朱升特意嘱咐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高筑墙”就是要巩固根据地,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发展壮大;“广积粮”是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储备充足的兵马钱粮;“缓称王”就是别去做那出头鸟,为图个虚名惹来一身骚,过早地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

  这九字真经后来被毛ZD搬了去,改成“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在YZD时代,高筑墙的意义已经不大了,要想防住飞机、大炮甚至YZD的进攻就得深挖防空洞。那年代挖的防空洞到处都是,几乎每个人在地面上有一套房子,在地面下还有一个备份。“缓称王”改成“不称霸”,也就是不跟美苏争夺霸权,不当头儿,致力于自身发展。

  元朝末年,小明王韩林儿称帝、徐寿辉称帝、张士诚称王,看上去很美。但是有了快感你就喊,肯定会引起别人的侧目。蒙古人把火力集中在这几个称王称帝的人身上,枪打出头鸟。朱元璋刻意保持低调,暗地积蓄实力,在元朝的眼皮底下迅速发展起来。

  如今,朱元璋的实力已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有了跟元朝抗衡的资本。朱元璋称王都嫌小了。

  朱元璋派部将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来建康(江苏南京)。当初朱元璋从安丰救出小明王后把他临时安置在滁州,现在要接他到建康来。

  但是没想到“廖永忠沉小明王于瓜步”。廖永忠在瓜步(江苏南京六合区南)把小明王给淹死了。《新元史》说“朱元璋迎韩林儿至建康,中道杀之。”也就是说朱元璋派人杀了小明王。明史说小明王“覆舟”而死,意思是小明王死于意外翻船事故。三本史书给出三个说法。小明王的死因成谜。

  多数人相信是朱元璋派廖永忠杀了小明王,为自己日后称帝扫清障碍。否则有小明王在,作为小明王的臣下的朱元璋自立为帝会被人指责僭越。

  拿掉陈友谅后,朱元璋在南方只剩下一个对手——张士诚。

  1365年,兵强马壮的朱元璋向张士诚发起总攻。

  张士诚实力不济,在朱元璋的猛攻下节节败退,最后就剩下一座孤城平江(江苏苏州)。朱元璋派人招降他,他还不肯降。硬挺了一年之后,张士诚弹尽粮绝,最终城陷。张士诚自杀身亡。

  朱元璋由此统一了江南。

  1368年,朱元璋登基坐殿,建立明朝。

  称帝后的朱元璋决定一统天下,派军北伐,向元朝发起总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