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华世纪谈

42柏举之战

  公元前518年——前506年吴国轮番攻楚,消耗楚国实力。楚令尹贪财,逼反蔡国。吴借楚国伐蔡之机攻入楚国,大败楚军于柏举。

  吴楚之间一直没有停止战争。据说吴楚大战十次,吴国六胜三平一负,占据着上风。

  楚国之前的战略重心在北边,忙于跟晋国争霸,无暇顾及东边的吴国,让吴国趁机崛起。随着吴国越来越强大,楚国内乱不休,凝聚力下降,实力衰退,应付吴国越来越吃力。楚国在和吴国的争战中多数时候处于下风。

  楚吴十战中有一战比较有意思。战争的起因竟然是因为小孩斗嘴。

  在吴楚交界,一个吴国小孩和一个楚国小孩因为在一起摘桑叶发生争执,引起双方家长互殴,进而引起两个村子械斗,两国地方武装随之介入最终引爆两国之间的战争。这种“小儿争桑”引发的战争可谓绝无仅有。这说明吴楚边境一直处于紧张对峙状态,随便一颗火星就会引起爆炸。

  “争桑之战”后不久,楚平王死了。

  吴王僚趁楚国大丧,派兵袭击楚国。但是楚国早已摸透吴国的脾性,军队在得到楚平王的死讯之后就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吴军杀入楚国包围了楚国的边城潜地(安徽六安霍山县)。楚军派步兵增援潜地,派水军插入到吴军后方,切断了吴军的补给线。

  伍子胥认为机会来了,建议公子光发动政变推翻吴王僚。他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吴军现在被困在楚国,国内守备空虚。如果我们此时发动政变,很容易成功。以后即使吴军回国,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也只能接受现实了。

  公子光深以为然,把专诸叫来,开始实施刺杀计划。

  公子光请吴王僚来家喝酒。吴王僚应约前来。但吴王僚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警卫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军队在门外待命。卫兵随扈左右。吴王僚穿着三层护甲。接近吴王僚的人都要搜身。刺杀很难得逞。

  专诸早有准备。他把剑藏在烹饪好的鱼的肚子里,化装成上菜的仆人,端着鱼混过搜身检查,来到吴王僚的案前。他突然从鱼嘴里抽出剑向吴王僚扑过去。吴王僚身边的两个卫兵反应非常快,挺戟刺向专诸。但专诸置生死于度外,眼里只有吴王僚,挺剑直刺。剑穿透三层护甲,插入吴王僚的胸膛。吴王僚当场毙命。吴王僚的卫兵也将专诸杀死。

  公子光在专诸刺杀前借口脚伤离开宴席躲了起来。他早在家里埋伏下军队,得知专诸得手,立即派出伏兵围歼吴王僚的卫队。门外虽然有吴王僚的军队,但吴王僚死了,没人指挥,一哄而散,

  公子光自立为王,改名阖闾[hélǘ]。

  伍子胥也因为谋划有功受到阖闾的重用。

  吴王僚被刺的消息传到前线,楚军主帅弃军而逃。楚军只得放弃潜地,返回国内,接受阖闾的指挥。

  伍子胥推荐孙武帮助阖闾训练军队。

  孙武是齐国人,自幼熟读兵书,研习兵法,后来写了一本《兵法十三篇》,即后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孙武是中国最著名的军事家。《孙子兵法》被称为武经之首。孙武被称作兵圣。

  阖闾任命孙武为上将军,尊称为军师。

  伍子胥向阖闾提出灭楚计划。他建议把部队分为三部分,轮班出动进攻楚国。部队杀入楚国后不求占城掠地,但求吸引楚军全军出动。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就算成功。敌进我退,敌退我进,让楚军永不得安生。他管这个策略叫“疲楚计”,先拖垮楚军再跟楚军决战。

  次年,吴军进攻潜地。楚国一看吴军又来了,赶紧派军赶往潜地救援。可等楚军呼哧带喘地跑到潜地,发现吴军已经撤走了。楚军人吃马喂消耗太大,不能在边境久留,看敌情解除就回去了。刚到家,楚军又接到弦地(河南信阳潢川县)被吴军包围的消息,只能重新披挂赶往弦地。

  伍子胥的“疲楚计”让楚军疲于奔命。

  楚军不想让吴军牵着鼻子走,主动出击进攻吴国。

  阖闾派伍子胥和孙武率军迎战。孙武派一支部队作为佯军把楚军吸引到彰武(江淮之间,汉水以东地区),然后率领主力部队迂回到楚军侧后发动袭击。楚军被杀得狼狈逃窜。从此以后,楚军再不敢入侵吴国。

  阖闾此战之后信心大增,厉兵秣马准备灭楚,给楚国致命一击。

  但是吴军还没出动,中原诸侯在霸主晋国的率领下先行一步杀向楚国。

  中原跟楚国在弭兵之盟后井水不犯河水。楚国突遭中原讨伐完全是令尹囊瓦一手造成。

  囊瓦是楚国的令尹。楚平王死时因为太子年幼,把太子托付给他。太子就是楚平王跟秦国公主生的那个儿子。太子在囊瓦的辅佐下登基坐殿,被称为楚昭王。楚昭王继位时才十岁。囊瓦代他打理朝政。

  囊瓦这人非常地贪婪。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索贿。蔡国国君来朝觐楚昭王。囊瓦看到蔡侯穿的裘衣和挂的玉佩非常漂亮,不顾廉耻向人家索要,不成,便囚禁了蔡侯,直到蔡侯交出裘衣、玉佩。

  蔡侯无端受辱,被关了三年大牢,咽不下这口气,回到中原后便跑到晋国借兵伐楚。

  时任晋国国君是晋定公。但晋国公族已经被六卿以各种借口消灭殆尽。国君已经成为六卿的傀儡。

  时任晋国执政是范鞅。范鞅很想借机恢复晋国霸主的荣耀,提高范氏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他同意召集诸侯合兵伐楚。

  范鞅出面召集诸侯会盟。十六家诸侯应约前来,其中还包括楚国的随从国,连素有跟晋国争霸之志的齐国都赶来参盟。他们有的是因为怕晋国,有的是因为恨楚国,有的是因为同情蔡国,同意组成联军讨伐楚国。

  十六个诸侯加上晋、蔡就是十八个。十八路诸侯讨楚国。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支联军。

  但是这时晋国那个贪鬼中行寅又出现了。他这次作为联军的副帅跟队出征。他又去向蔡侯索贿。他说你把两件宝贝都给了囊瓦了,用什么犒劳我们呢?

  蔡侯一听,心就凉了。他说打下楚国,五千里土地都是你们的犒劳。

  中行寅才不相信能灭了楚国,见蔡侯不肯出血,就不愿替他兴兵伐楚。他对范鞅说,诸侯三心二意,伐楚很难取胜。再说天降大雨疟疾流行也不适合出征。兴师动众万一没打赢,白白得罪了楚国,对晋国不利。

  中行氏跟范氏是同盟。中行寅打退堂鼓,范鞅也不想伐楚了。他借口下雨,军中疟疾流行,决定撤兵回国。十八路诸侯联军就地解散,各自回国。伐楚的事不了了之。

  蔡侯欲哭无泪,气没处撒,回国路上灭了沈国(在安徽省阜阳及河南沈丘县之间)出气。沈国是楚国的附属国。

  囊瓦恨蔡国背叛楚国投靠晋国还攻打沈国,率领大军攻打蔡国。蔡国被楚军包围,不敢再指望晋国,赶紧派人去吴国求援。

  阖闾大喜,认为这是天赐良机。楚军北上攻蔡,侧后暴露在吴国兵锋之下。吴国趁机出兵与蔡国一起夹击楚军。

  公元前506年,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谋主(军师),弟弟夫概为先锋,亲率三万大军攻入楚国。

  吴军沿淮河逆水而上攻入蔡国。但是囊瓦反应很快,看到吴军杀来,担心被吴蔡夹攻腹背受敌,急忙撤围退守汉水。

  孙武下令弃舟登岸直插汉水,追击楚军。

  吴军到达汉水后,与楚军隔江对峙。

  楚军左司马沈尹戌对囊瓦说,你在这边跟他们周旋。我带一部分人迂回到吴军后面,烧掉他们的船,掐断他们的退路和粮道。趁吴军军心大乱,咱俩前后夹击,将吴军一举歼灭。

  囊瓦同意。沈尹戌便带兵走了。

  沈尹戌前脚刚走,楚国大夫史皇便劝囊瓦别听沈尹戌的。按沈尹戌的计划办,将来功劳全是沈尹戌的。

  囊瓦想跟沈尹戌争功,违背约定提前动手,下令渡河作战。

  囊瓦轻率出击给了孙武施展计谋的机会。孙武率领吴军迅速后撤,吸引楚军来追,然后寻机作战。途中三次偷袭得手,虽然胜果不大但大大打击了楚军的士气和囊瓦的信心。

  囊瓦想撤回去。史皇劝他不要那么做,不如追上去跟他们决战。一旦战而胜之,什么罪过都一笔勾销。囊瓦于是继续追击。

  吴军一路退到柏举(湖北麻城)。柏举在大别山山脚。过了大别山就是吴国的地界。吴军守着家门口停下脚步安营扎寨。

  楚军追过来,也扎下营盘,跟吴军对峙。

  楚军天天来叫阵。吴军避而不战。

  先锋夫概不耐烦了,主动请缨去战楚军。阖闾不准。

  夫概不服气,心想带兵之将不能事事都听主帅的,回营后带上自己的五千家兵出去迎战。

  这五千人一出营,把盔甲一扒,光着膀子向楚军阵营冲去。

  楚军被吴军不要命的打法吓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这五千人冲到跟前就开始乱冲乱杀。楚军阵营大乱。

  孙武听到夫概出战的消息,大惊,急忙带兵出来营救。他出来一看楚军乱了营了,当机立断,下令击鼓进攻。

  吴楚大决战稀里糊涂就开始了。

  混战中,夫概看见囊瓦的帅旗就在前面不远处,杀出一条血路直奔帅旗而去。囊瓦看到吴军杀到慌了手脚,弃军而逃。

  主帅是军队的主心骨。主帅一跑,军队的“气”就泄了。在吴军的冲击下,楚军全线崩溃。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