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华世纪谈

279,大中之治

  851年——859年??宣宗仿效贞观之治,被称“小太宗”,其治被称“大中之治”。宣宗崩,其长子李温继位,是为唐懿宗。

  唐宣宗是个有福之人,上台以后赶上牛李党争自然结束,吐蕃、回鹘急剧衰落,文治武功几乎没费什么力气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同时他因为应对得当,在解决宦官、藩镇问题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

  大臣马植跟宫内一个姓马的宦官攀亲,认宦官为宗亲。这个宦官因为拥立唐宣宗为帝立下大功,很得唐宣宗宠信。马植借助这个宦官的推荐连升三级做上了宰相。

  唐宣宗送给马宦官一条宝石腰带。马宦官转手送给马植。马植系着这条腰带上朝被眼尖的唐宣宗一眼认出。唐宣宗不动声色让人暗中调查,知道了马植跟宦官勾结的事,也知道马宦官那么卖力推荐他的原因。他二话不说把马植赶出朝廷。

  唐宣宗不允许朝中大臣跟宫中宦官交结,尽力把宦官势力限制在宫内,不让宦官干涉朝政。

  他跟亲信大臣讨论怎么能彻底解决宦官问题。大臣给他出的主意是有罪必罚,有缺不补,让宦官自然消失。

  使用激烈的手段夺取宦官的权力闹不好会落得唐文宗的下场。使用自然减员的办法,罢免有罪的宦官,不再任命新的宦官,逐步减少宦官的数量和权力,也能达到铲除宦官的目的。无非需要些时间和耐性罢了。

  唐宣宗虽然是宦官所立,但他并不盲目宠信、倚重宦官,相反设法限制宦官的权力。这使得唐宣宗一朝,宦官比较安分守己,至少不敢明目张胆地违法乱纪。

  唐宣宗对河北三镇尽量安抚,鼓励他们守好边关。对于朝廷还能够控制的藩镇,谁敢作乱,该杀就杀,该换就换。唐宣宗该软软,该硬硬。藩镇始终没出什么大篓子。

  对于朝廷内部,唐宣宗上台后大力整顿吏治,选拔贤良能干的人,惩处作奸犯科的人。

  唐宣宗选官一是注重细节,一是注重口碑。

  大臣李景让有个品德高尚、通达事理的母亲,从小受到很好的家教。唐宣宗认为有其母必有其子,这个李景让肯定也错不了,把李景让从一个没有实权的闲职一下提拔为浙西观察使,让李景让帮他管理一方。

  唐宣宗在给唐宪宗送葬时注意到一个细节。当时在送葬的路上遇到大风雨,百官和皇亲都四散跑开避雨,只有一个大胡子老臣仍然规规矩矩扶着唐宪宗的灵柩站在那里。唐宣宗向人打听这个人是谁,他的儿子是谁?别人告诉他这个人叫令狐楚。他儿子叫令狐绹[táo],在地方做刺史。

  唐宣宗把令狐绹召来见面。令狐绹对答如流,每一句话都说到唐宣宗的心坎里。唐宣宗把他从地方提拔到中央,不久后又任命为宰相。

  唐宣宗相信好品德来自好家教。他希望选拔品德高尚的干部。

  唐宣宗还经常利用外出打猎的机会微服私访,亲自下基层了解官吏的口碑。他有一次遇到一帮老人在庙前祈祷。他问那些人你们祈祷什么呢?村民说祈祷我们的县令千万不要被调走。那是好官啊。唐宣宗心中记住这件事,回来后下令把那个县令提拔为刺史。

  唐宣宗有一次外出遇到一个砍柴人。他跟砍柴人唠嗑,问他你们的县令这个人怎么样?砍柴人说那是头倔驴。县令抓住几个强盗关进监狱。宦官亲自找他要人,他就是不给,还把那几个强盗杀了。唐宣宗又记下那个县令的名字。后来这个县令也被提拔为刺史。唐宣宗亲赐带金边的官服。

  唐宣宗重视官员的选拔。官职是“国之重器”,不能随随便便给人。“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他的舅舅郑光做过节度使。他发现舅舅做官不称职,就把舅舅给免了。太后亲自来说情也不行。之后他不断赐物赐钱,讨舅舅高兴,但就是不肯赐官职。

  唐宣宗有一段时间吃不下东西。有个医生给他治好了病。唐宣宗很高兴。医生求他赐个一官半职。唐宣宗不肯,让人重金酬谢他。

  唐宣宗治国处处模仿唐太宗,把唐太宗写的《贞观政要》抄在寝宫的屏风上时时研读。他虚心纳谏,请来魏征的五世孙做他的谏官。谏官言辞激烈他也不以为忤,只要批评的对就虚心接受。其他诸如勤政爱民、公正仁慈方面也跟唐太宗亦步亦趋。有人称他为“小太宗”。

  史上对唐宣宗的评价较高,认为他是能跟唐太宗比肩的明君。在他的治下,党争、宦官、藩镇、吐蕃、回鹘等一系列内忧外患基本上都解决了。本已趋于没落的唐朝又呈中兴之势。人们称唐宣宗时期为“大中之治”。唐宣宗的年号叫大中。唐宣宗在位期间是晚唐最后一段太平时期。

  不过作为明君的唐宣宗也有被人非议的地方,比如说崇佛。

  唐宣宗信佛不信道,一上台就下令废除唐武宗禁佛的规定。于是“僧、尼之弊皆复其旧”。因为崇佛出现的弊端又恢复了老样子。

  唐宣宗允许僧人恢复被拆毁的庙宇,有能力的话也可以建造新庙。他自己一气盖了八座庙。在他的带动下,各地开始大兴土木重修并且新建庙宇。

  唐宣宗把剃度权交还给寺庙。寺庙开始大肆扩招僧尼。

  令狐绹不断劝谏唐宣宗:这样下去,不仅百姓负担越来越重,国家的财力也将无法承受。

  僧尼锦衣玉食,高屋广厦,自己不劳动需要别人供养。僧尼越多,百姓的负担越重。很多并非信佛向善的人也被招入寺庙,使寺庙成为藏污纳垢的地方。

  我们的军队现在已有百万之众,每年的军费开支需要五百万户赋税,相当于五户百姓养一个士兵。而花在建庙、僧尼衣食住行上面的钱需要170万户赋税,相当于十户百姓养一个僧尼。国家财政只剩下二百万户的赋税,哪够花啊?我们现在修个城门都修不起。难道修庙比国防还重要吗?

  唐宣宗被说服,同意对佛教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加以限制。

  唐宣宗在晚年也开始服用丹药,追求长生不老。

  想当初唐宣宗上台后将给唐武宗炼丹的道人乱棍打死,认为他是害死唐武宗的凶手。到了晚年,本不相信丹药的唐宣宗也开始开始服用丹药。他也希望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年事渐高加上丹药的副作用让他变得情绪烦躁,容易发怒。他沉默寡言,但内心对不顺他意的大臣难以容忍。

  他想举行大赦。令狐绹劝他等有值得全国庆贺的事情出现的时候再举行大赦比较合适。唐宣宗让宰相慎由帮他想个名目。慎由就说,你现在还没有立太子,可以借立太子的机会宣布大赦。

  唐宣宗不愿别人提立太子的事,把慎由的宰相职务给免了。

  唐宣宗中意自己三儿子,想立他为太子。只是废长立幼不合规矩,唐宣宗迟迟不能决定。

  宰相哪壶不开提哪壶,惹得唐宣宗不开心。以前的唐宣宗有雅量容忍大臣的无心之过,如今吃了药脾气变坏,失去了耐性,动辄训斥惩罚。

  他跟大臣们讨论国事。讨论完国事,突然来了兴致跟大家唠嗑,东家长西家短,街头巷尾,后宫趣事,无所不聊。聊了一阵,唐宣宗突然把脸一收,警告他们说:你们应该好自为之。我常常担心你们会辜负我,使你我不能再次相见。说完扭头走了。大家都吓傻了。

  唐宣宗喜怒无常,大臣跟他接触都变得小心翼翼,唯恐触怒他。

  唐宣宗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后来背生大疮一直不能痊愈,卧床不起,奄奄一息。

  他临死前把自己的三儿子托付给心腹宦官,让他们拥立三儿子为帝。他最终还是选择自己喜爱的儿子接替自己的位置。

  唐宣宗没有把传位大事跟大臣们商量,知道他们也不会同意。他直接把这事交代给自己的心腹宦官。

  这几个心腹宦官不掌握军权,担心禁军首领从中作梗,于是假传圣旨贬禁军首领外放做监军。

  禁军首领知道唐宣宗已经不行了,忽然接到圣旨心中起疑。他带人硬闯入皇帝寝宫要问个究竟,发现唐宣宗已经死了。禁军大骂那几个宦官假传圣旨,叫人拖出去砍了。他拥立唐宣宗的长子为皇帝。

  859年,唐宣宗大儿子唐懿宗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