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华世纪谈

419,南京条约

  ,1841年——1842年清军惨战于英国,清廷签《南京条约》。自此中国的国门被强行打开。

  英国国会派璞鼎查为英国全权公使接替义律跟清朝谈判。璞鼎查通过广州官府向清朝提出重新谈判的要求,告诉清廷如果拒绝谈判英国舰队将再次北上去找道光“喝茶”。

  奕山哪敢把这话通报道光。

  璞鼎查见清朝对英国谈判的要求没有任何回应,二话不说带着英国舰队再次北上。

  英军主力离开广州。被蒙在鼓里的道光竟然以为英军撤兵回国,下令“酌情裁撤各省调防官兵”。谁成想很快就接到厦门受到攻击的战报。

  英军攻陷厦门后留兵鼓浪屿,然后又杀向定海。

  清朝在定海第一次失陷后派出三位总兵联手反攻定海。英军为了增援广州之战主动撤出定海。清军收复定海,重新布防。定海的炮台都被摧毁。清军抢修炮台,准备架炮。炮台还没修好,英军便卷土重来。

  英军再次向定海发动进攻。清军没炮,只好用抬枪反击。抬枪是带支架的大号火枪。但这点火力根本抵挡不住英军炮火攻击。定海坚持六天后再次沦陷。清军战死一千多人。三位总兵全部战死沙场。

  英军继续深入进攻镇海。清军总兵战死。福建提督弃城而逃。两江总督裕谦在城陷之时绝望自杀。

  裕谦是朝廷重臣、道光任命的钦差大臣,是鸦片战争中死的最高级别的官。

  英军再攻宁波。宁波知府(市长)竟然望风而逃。英国唾手而得宁波。

  英国人停留在宁波做短暂休整。士兵们躺在城墙上晒太阳。军官们讨论下一步作战方案。他们决定沿长江进入中国内地,这样可以制造最大的影响,对道光朝廷施加压力。

  朝廷已经被震动了。道光终于明白了洋人膝盖不会打弯的说法是胡说八道。这帮孙子不但健步如飞还能爬山攀墙,海战陆战两栖的。

  这时有人请求重新启用林则徐去对付英国人。道光断然拒绝。林则徐跟洋人交手,打了败仗还跑我这来报捷,说洋人只敢在海上耀武扬威,到了陆上就无所作为,拿个棍就能扑拉倒。现在人家上岸了,你去扑拉呀?

  道光将广州战败归咎于林则徐、琦善、奕山,将林则徐流放伊犁,琦善抄家,奕山下狱。

  道光任命侄子奕经为扬威将军,让他率军反攻浙东。

  奕经率领数万军队来到浙东。他不急于召集军事会议讨论怎么打,而是先去关帝庙求签,请教关老爷。他抽了一个虎签,于是决定以“五虎灭羊(洋)”之计对付英军。

  他兵分三路进攻宁波、定海和镇海,要求部队在虎年虎月虎日虎时(1842年1月8日佛晓时分)在属虎的将领率领下准时发起进攻。

  进攻宁波的这一路清军刚冲进英军的射程就遭到英军排枪排炮的射击。一排一排的清兵倒在血泊之中。单边倒的战斗简直就是一场屠杀。英兵后来回忆说,血腥场面连他们自己都感到恶心。

  其他两路也都惨败而回。

  看过《火烧圆明园》电影的人一定记得那个镜头:密密麻麻的清兵挥刀催马往前冲。突然枪声大作,清军人仰马翻。硝烟散尽,但见横尸遍野。只有一个旗手撑住旗杆倔强地屹立不倒,手持黄龙旗怒视英军。英军指挥官下令放炮。灰飞烟灭之后,一切都归于沉寂。

  清军还停留在冷兵器年代。他们的火器配备相当少,并且性能还赶不上明代。清军的火炮火枪,射程比人家差一半,装弹速度比人家差一半,精准度比人家差一半,杀伤力比人家差一半。一半一半又一半,这仗还怎么打?

  侵华英军装备的是带滑膛线的燧发火枪。这种火枪将火绳点火击发改成火石点火击发,几乎可以全天候使用。火药配方大大改进,能为弹丸提供更大的初速度。火枪有效射程增大。枪管内刻有滑膛线,使弹丸出膛时象陀螺一样旋转,保证弹丸在飞行过程中不会翻跟头。滑膛枪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使用带尖头的弹丸,使火枪的杀伤力更大。另外,纸包弹的使用使装弹速度更快。虽然金属壳子弹还没有发明出来,但纸包弹已经具有子弹的雏形。

  总之,火药枪在欧洲经过200年发展后,和当年明军使用的火绳枪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清军当年使用弓箭长矛打败了半火器化的明军,因此对火器不屑一顾,认为自己的弓箭才是最棒的。他们苦练骑马射箭,轻视火器训练和改进。这种想法固执了200年。200年来火器在中国没有任何发展,甚至不进反退。

  清朝刻意保留的“传统”终于受到了惩罚。

  因循守旧、死抱着传统观念不放,拒绝任何更新和发展,终于造成清朝全方位地落后欧洲。

  消息传到京城,满朝惊愕。道光本来寄希望于陆战击退英军。我们海战不行跟你打陆战。没想到一向引以为傲的陆军也一败涂地。道光真的傻眼了。

  道光通知前线的奕经“相机办理,不必强攻”,意思是别打了,争取跟英国人和谈。奕经求之不得,不再备战而是等着朝廷跟英军议和。

  清廷向英国人频摇橄榄枝。但英国公使璞鼎查置之不理。先前我想谈,你不理我;现在你想谈,我还不理你呢。璞鼎查决定继续战争,扩大战争,争取把清朝打疼、打服,再进行谈判。

  璞鼎查从本土和印度向中国增兵。侵华英军由几千人增加到一万人。

  1942年5月,侵华英军发动“扬子江战役”,进攻上海、镇江、南京等城市。

  英军从长江口往里打,首先进攻吴淞炮台。新任两江总督牛鉴派出三百兵勇身披虎皮头戴面具迎战英军。英军一排枪炮就给打跑了。牛鉴一看“神兵”不好使,慌了手脚,急忙扒下官衣官帽,混在败兵里溜之大吉。“所督诸军皆尾而溃走”。

  江南提督陈化成坚守炮台督兵死战,但因腹背受敌,孤立无援,最终壮烈牺牲。

  英军攻陷吴淞杀入内地。沿途抵抗都被英军击溃。英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上海。

  英军继而进攻镇江。

  镇江的八旗军誓死抵抗。但是在冷兵器时代固若金汤的城池在火器时代不堪一击。英军大炮几炮就轰破城门。英军蜂拥而入在城内展开屠杀。清军副都统(八旗军副统帅)海龄不想被俘受辱自焚而死。

  战后的镇江“无家不破”,“无日不火”,昔日繁华的城市变成一片瓦砾。

  被视为清军精锐的八旗军都这么不堪一击,清军见状斗志大挫,不敢再战。被道光派去督战的钦差大臣耆英急报朝廷:“舍羈縻之外无他策”。除了议和没有其他选择。打是肯定没戏。

  道光只得让耆英代表朝廷去跟英军讲和,同意割让香港,增开通商口岸。也就是说清廷决定接受《穿鼻条约》。

  但是璞鼎查对清廷的让步嗤之以鼻。那个《穿鼻条约》早已经作废了。我来这是要跟你们签订新的条约,需要你们做出更大的让步。璞鼎查指挥英军继续往南京打,逼迫清廷彻底屈服。

  英军如入无人之境直抵南京城下。英军架设大炮准备攻城。

  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现在是惊慌失措,傲气全无。道光派耆英迅速赶往南京去找英国人谈判。只要英国人同意议和,什么条件都能答应。

  耆英亲自登上英舰求和,跟璞鼎查签订了《南京条约》,割地赔款包括军费,增开贸易口岸,允许英国人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对外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古代中国签过不少不平等条约,也就是战败投降的和约,比如对辽、对金、对蒙、对清。但是近代,作为投降和约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是头一个。

  香港自此被正式割让给英国。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那时的香港只是现在的香港岛,不包括九龙和新界。九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割让给英国的。英国后来又租借了新界。新界的租期99年,到1997年为止。

  DXP跟英国谈判要收回香港,不管是割让的还是租借,全部要收回,不能和平收回,就武力收回。英国没法子了只得交出香港。

  赔款一项一共赔了2100万两白银,其中赔偿鸦片损失600万两,商行拖欠货款300万两,军费1200万两。

  清朝一年挣不了几千万两银子。两千多万的赔款给清政府带来沉重的负担。当然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倒霉的还是中国老百姓。

  英国攻占的城市变成增开的贸易口岸。英国人可以在这些城市里居住、经商,由英国政府设置的领事馆管理,不受中国政府管理。这些人不受中国法律约束,成了特权一族。他们在中国犯了什么事,中国政府没有权力抓他、审他、判他。

  单纯从条约内容上看,英国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及扩大贸易,没有说你打败了就得向我称臣纳贡,只是要求平等相待,不要再称我们为番邦夷人,不要再强迫我们向皇帝磕头,你该收税还收税,只不过要明码标价公平合理。

  但是英国人以武力为后盾要来的平等对清朝来说就是不平等。因为清朝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有权决定交往对象和经商对象。我愿意跟你做买卖就做,不愿意就不做。你武力强迫我必须跟你做买卖就属于强买强卖。你乐意来我这就得守我的规矩,要么就别来。你非得来我这,还得按你的规矩办,这不就是耍流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