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2年——1582年??张居正辅政,实行考成法、一条鞭法等改革,清查土地与人丁,使朝廷岁入翻番。张居正死后,万历亲政。
张居正上任伊始推出“考成法”。这是针对加强吏治推出的官吏考核办法。他把评价官吏工作好坏的标准细化成一个个量化指标。比方说你作为地方官应该在你的辖区收多少税,如果收了90%以上算合格,低于90%就是不合格。朝廷布置的临时任务也规定出期限,超过期限没完成就是不合格。各项任务各项指标最后汇集出一个成绩表,你是该奖该罚一目了然。这比笼统地、抽象地评价一个人优良中差先进很多。
这大概算是现代绩效考核的鼻祖。
完不成任务的官吏要被降级降薪。完成任务的升职升薪。受罚还是受奖全凭成绩单说话。以前买好上司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在指标考核的压力下,上上下下的官吏都动起来了,用尽浑身解数也得按时按量完成指标。以前懒散的工作状态一下子得到改观。
考成法还有消除冗官的功效。如果朝廷发现有的官吏没指标可完成,而不给他设指标又对其他官吏不公平,就会想这个岗位设得有什么意义呢?
“考成法”主要针对文官,对武将怎么考核呢?很简单,能打胜仗的将领就是好将领,相反就是差的。张居正要求各地军队的统帅自己推荐带兵之将,规定将领打了胜仗败仗,推荐人要连坐赏罚。这样一来,军队统帅都是挑善战之将领兵,不敢接受贿赂让人滥竽充数。军队将领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考成法”初见成效,张居正又开始清查土地。
张璁、海瑞没有完成的工作,张居正继续做。他做得非常彻底,严令地方政府挨家挨户重新丈量土地,三年之内必须完成。
明朝初期全国的纳税土地是800万顷,到了后来只剩下400多万,少了一半。财政收入也因此大受影响。
张璁想查没查下去。海瑞想查丢官罢职。张居正顶住压力继续查。
有“考成法”的压力,地方官员不敢怠慢,全力清查。全国清查出土地300万顷。另外一百多万是王公大臣的封田或职田。
纳税土地几乎增长一倍,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财政拮据情况得到改善。
当然,清查工作也不是一帆风顺。张居正也遭到了攻击。跟攻击海瑞一样,他们不直接攻击土地清查工作而是找别的由头攻击张居正。
当时土地清查正在热火朝天进行,张居正的父亲死了。按照惯例,张居正应该辞职回家守孝。但因为皇帝挽留,他没有这么做,继续留职工作。反对他的人认为抓到了把柄,群起弹劾张居正。这些人当中不仅有张居正的政敌,也包括那些拘泥于礼制的人。他们认为不守孝就是不孝。不孝的人没资格领导群臣。这些人要求张居正辞职。
前面讲过“大礼仪之争”。礼仪的问题被认为是天大的问题。不断有人上书弹劾张居正。摁下一个又起来一个。撵走一个又冒出一个。朝内热闹非凡。
但是太后、皇帝、冯保都给张居正撑腰,严厉惩处弹劾张居正的人,最终把这事压了下去。
朝中看到张居正后台这么硬,不敢再惹张居正。
土地清查进入尾声之时,张居正再推“一条鞭法”。这也是当年张璁在任时想推没推下去的政策。张居正接过来继续推。
“一条鞭法”是税制改革,将赋税、徭役等杂七杂八的税拢成一块堆折合成银两收缴。因为合N项为一项像一条马鞭,所以叫“一条鞭”。
古代的鞭子就像满人的长辫子,用若干细皮条编成一根粗皮条,合多股为一股。
“一条鞭”不仅简化了税法也让百姓明明白白交税,官吏无法中饱私囊。以前农民面临很多杂税,没完没了地交税。现在每年交多少税都是定额,只交一次。官吏以前可以随意加税,现在不行了。老百姓都清楚自己应缴税额。谁敢加税告谁去。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几经改革。唐朝以前实行“租庸调”制,按“丁”数收税。唐朝后期开始改成“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收税。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按“丁”和“亩”收税。
“一条鞭法”算是“两税法”的简化版,以田亩数作为财产的计算依据,同时不要粮食不要绢也不要劳役,只要钱。张居正把“租庸调”都折成了钱,简化了征收办法。
以前交公粮你得小斗量大车运,从村到县,从县到府,再到中央,费时费力。现在统一交银子,政府收上银子想买粮食买粮食,想买布匹买布匹,哪物美价廉就买哪。
以前服劳役也是让百姓头疼的事,正农忙呢让你去县里参加义务劳动,做买卖的也得放下生意去应差,既耽误生产生意也影响生活。现在政府可以用银子雇人干活,有的是闲散劳动力。
农民不用服劳役爱干嘛干嘛,种地、经商、打工、开作坊、开饭馆,随便。另外,因为交税交银子,农民得想办法把农副产品换成银子。换的办法当然是上市场销售。这都无形中促进了明朝工商业的发展。
张居正的“一条鞭”跟张璁时期的“一条鞭”还有所区别。张璁时期的“一条鞭”只按土地数量计税。结果有些人就提意见,比方说地主家地多人少,相对交的税比以前多。而放弃土地从事工商业的人不用交税,这让其他人觉得很不公平。张居正的“一条鞭”纠正了这些弊端。
张居正凭借“一条鞭法”使其在历史上与王安石齐名,成为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历史名相。有人把他称为明朝第一名相。
人口数和土地数是收税的依据。为配合“一条鞭法”的推行,张居正在土地清查的同时进行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的结果是6000多万,比明朝初期多点有限。
这个数字一直遭人质疑。明初因为战乱刚刚结束,人口少点也可以理解。经过近二百年的和平发展,明朝的人口基本没动实在说不过去。
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虽然明朝没有大范围、长时间的大型战争,但民变、兵变、边患、天灾始终不断。天灾人祸消耗了人口的增长。另一种观点是,明朝人口普查登记的是各家的人丁数,也就是需要交纳人口税的人数,不包括免税的老人、孩子和妇女。照此推算,明朝实际人口接近两亿。
甭管六千万还是两亿,明朝人口没有清朝多。中国人口在清朝突飞猛进地增长。这可能和清朝“摊丁入亩”鼓励生育有关。清朝把“一条鞭法”再加改进,刻意取消了人头税,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应缴税额完全按各家田亩数计算,跟家里有几口人没关系。没了人丁税负担的百姓叉开腿“咣咣”地生孩子,人口一下子窜到四五个亿。
张居正经过十年改革,使财政收入由250万两白银增长到435万两。财政收支相抵后结余85万两,扭转了财政长期亏损的状况。
1582年,张居正得病而死。
张居正当政十年是明朝中兴的十年。在这十年里,明朝吏治明显转好,边防稳固,四境平安,财政也由赤字转为盈余,可以说是内无忧外无患。
张居正死后,万历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并送去五百两白银作为奠礼。
两个月前,万历过了20岁的生日。他问太后,我什么时候可以亲政啊?太后说,在你三十岁前不要问我亲政的事,一切听张先生安排。
万历暗恨:我爹才活36,你让我30岁以后再说,我能活到亲政的那一天吗?
张居正年事已高,精力越来越不济。他向万历辞职,希望能允许他退休。万历暗喜,立即照准。
太后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把万历叫过来臭骂:大明国能缺得了张居正吗?你以为你能干得比他好吗?赶紧去把他请回来。
万历只好照办,心里好不情愿。
张居正患有严重的痔疮,找很多大夫瞧过都治不好。最后从家乡请来一个名医,开了方子吃了药,痔疮果然见好,但身子垮了,吃不下饭去。张居正从此卧床不起,最终不治身亡。
张居正死了,太后只得让万历亲政。
憋了10年,万历终于熬出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