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64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救邢存卫扶周伐楚,一匡天下,霸业臻于鼎盛。
邢国(河北邢台)和卫国遭到赤狄的攻击。赤狄是狄人的一支,在山西长治以北活动。随着晋国日渐崛起,狄人在山西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晋献公伐骊戎大胜而归。山西的戎狄都受到震动。赤狄东出太行山向河北、河南一带迁徙。他们首先攻击邢国。齐桓公及时出兵,帮助邢国赶走赤狄。但两年后,赤狄卷土重来又攻击了卫国。卫国是个大国,但那个喜欢养鹤卫懿公把钱都花在养鹤上面而忽视战备。赤狄杀来时,军队心有怨言不愿作战,扬言让卫懿公派他的鹤去跟赤狄打。两军交战,卫国军队被杀得大败。卫懿公在溃败过程中也不知道被什么人所杀。卫国只有七百人逃过黄河。赤狄返过头再打邢国,在战争中将邢国都城烧毁。
齐桓公视天下安危为己任,组织诸侯联军赶走赤狄。邢国已经失去自卫能力,齐桓公把邢国百姓迁到山东定居。卫国在河南,相对安全一些。齐桓公帮他们重新建城立国,召集卫国遗民。
北部刚刚安定,楚国又趁虚而入。楚军战车部队袭击郑国,摧毁郑国的防线,生擒郑国主将而回。
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决定讨伐楚国,安定周朝的南部边疆。
楚国自南迁之后就没断过回归中原的念头。到了楚成王时代,楚国势力已经扩张到中原边境。楚成王也因此萌生了跟齐桓公争霸中原的野心。邓国(河南邓县)、申国(河南南阳)、随国(湖北随州)、蔡国(河南上蔡)先后被楚国吞并或降服。郑国在楚国的威慑下也向楚国表示归顺,但转脸又去参加齐桓公的盟会。楚成王大怒,派兵攻打郑国。
郑国也曾小霸中原。但今非昔比,四公子之乱使郑国由盛转衰。郑国遭到楚国的围攻,派人向齐国求援。
齐桓公会盟诸侯,组成八国联军去讨伐楚国。
八国联军有战车一千多乘,这在当时是最大一次兵力集结。
齐桓公先降服了楚国的附庸蔡国,然后率领八国联军进逼到河南郾城东南,陈兵汉水北岸。
楚成王抽调全国之兵防守汉水南岸,保卫楚都郢[yǐng](湖北江陵县)。
齐桓公虽然兵势强大,但对渡江作战没有把握。管仲建议就这么保持着一种高压态势威慑楚国,不战而屈人之兵,尽量不打,保留外交斡旋的余地。
双方对峙了半年。楚成王最终沉不住气,服软了,派人过来讲和。
管仲责备楚国身为周天子的诸侯却不肯尽诸侯的义务,多年不来进贡使天子缺少滤酒的茅草。楚国对此表示承认错误,答应马上恢复朝贡。
管仲又要求楚国为周昭王之死做出解释。楚国那得去问汉水。他掉水里淹死了,关我们什么事?管仲也无话可说,只得罢了。
管仲要求楚国入盟。楚国不得不答应。于是双方签订盟约。楚成王向周天子称臣纳贡,并且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不过管仲也给楚国留有余地,没提楚国称王的事情。只要楚国名义上向周王称臣也就罢了,反正他那个王中原也没承认过。
齐桓公率领八国联军收兵而回。
兴师动众大老远跑来只弄了把茅草回去似乎有点得不偿失。但也没有办法。真打起来即便是八国联军也不一定能够降服住楚国。
楚国经过历代楚王的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已经到达湖南、河南、安徽、江苏、四川、江西一带。到楚成王这一代,楚国版图五千里,和整个中原不相上下。楚国拥有甲兵百万,战车千乘,骑兵过万,粮草能支撑十年,实力远超中原任何一个大国。如果单打独斗,齐国肯定不是楚国对手。齐国调动整个中原诸侯的力量帮助自己才勉强慑服住楚国。
当时华夏有四大强国:齐、楚、晋、秦。楚国实力最强。秦国实力最弱。齐晋势均力敌。
晋国横跨山西、河北、河南,地盘比齐国还大,只是因为分封和夺位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分裂状态,刚刚在现任晋国国君晋献公的父亲那一代完成统一。晋献公在位期间开疆扩土,相继灭掉霍国(山西霍州)、魏国(山西芮城)、耿国(山西河津),扫荡了山西境内的戎狄。晋献公正忙于自己的事情,无心参与中原事务,也无心跟齐桓公争夺霸主地位。
秦国地盘仅次于楚国。但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地广人稀,文化落后,实力在四大强国里最弱。不过此时“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已经即位。秦国即将在他的任内迅速崛起。
齐桓公慑服楚国之后准备率军回国。从河南往山东走要从郑国和陈国(河南漯河)之间穿过去。大军过境,郑国和陈国肯定要负责接待工作,比如提供粮草。
陈国大夫辕涛涂建议齐桓公往东走,沿着海边回国。他说这样可以顺便威慑一下东夷人,让他们安分守己。齐桓公认为主意不错,同意了。
郑国大夫申侯偷偷告诉齐桓公,陈国其实是不愿意接待你们才找出这么个借口。你们要是真从东夷过,一旦遇到抵抗,粮草供应就成了问题。那是很危险的。
齐桓公大怒,率军讨伐陈国,逮捕了辕涛涂。
为了表彰申侯的忠心,齐桓公让郑国把虎牢(河南荥阳汜水镇)封给他。
郑国国君是郑厉公的儿子郑文公。郑文公对齐桓公慷他人之慨的做法非常恼火,但又不敢不同意。他开始后悔请齐桓公帮忙。八国联军到这一仗没打,并没有消除楚国对郑国的威胁,反倒割了郑国一块地。
周惠王有心废长立幼。齐桓公担心周室因此再次发生内乱,立即召集诸侯会盟,明确表态拥立太子。
周惠王对齐桓公插手太子废立非常不满。他决定扶植楚国跟齐国抗衡,依靠楚国的支持废立太子。他暗中派人把郑文公找来,建议他去跟楚国结盟,不要去参加齐桓公的盟会。如果郑文公能让他的小儿子做上太子,他就恢复郑国上卿的职务。郑文公满课答应,立即去找楚成王结盟。
楚成王得到周天子和郑国的支持,重新燃起跟齐桓公争霸的野心。
齐桓公对郑文公拒绝参加盟会非常愤怒,召集诸侯军队去讨伐郑国。郑国赶紧向楚国求救。
楚成王得到消息立即出兵救郑。但他不敢跟齐桓公的诸侯联军硬碰硬,没有直接救郑,而是出兵进攻许国(河南许昌),做出要杀入山东的架势。
齐桓公只得放下郑国去救许国。但是在此期间,许国已经向楚国投降了。楚国撤兵了。
郑国担心齐桓公回来时候继续打他,派人去向齐桓公求和。齐桓公见郑国已经服软了,也不好得理不饶人,就算了。
齐楚这回合又打个平手。
没多久,周惠王死了。太子怕弟弟借机作乱,秘不发丧,求助于齐桓公。齐桓公立即召开诸侯盟会,宣布拥戴太子继位。太子在齐桓公的帮助下顺利即位,是为周襄王。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河南民权)召开诸侯盟会。他召开这次盟会的目的是制定和公布诸侯公约。他要求诸侯无论彼此存在什么过节,开过这个会后,一切既往不咎,重归于好。公约规定,诸侯谁也不能堵塞水源,不能在他国遭灾时拒绝出售粮食,不能更换嫡子,不能以妾代妻,不能让女人参与国家大事,不能随便杀死大夫。
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了盟会。
齐桓公北抗戎、南服楚,使中原的混乱局面得到控制,国家的统一得到维护。周天子的地位也得到回升。为了表彰他为国际和平所作贡献,周襄王赐给他“武胙、彤弓矢、大路”。
“武胙”是上过周武王祭坛的肉,通常只给本家同姓诸侯分享。周襄王赐给异姓诸侯齐桓公是给齐桓公的一种特殊待遇。“彤弓矢”代表自主攻伐的权力。周襄王以此表示承认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大路”就是天子的马车。这是天子能给诸侯的最高荣誉。
“武胙”给了齐桓公地位。“彤弓矢”给了齐桓公权力。“大路”给了齐桓公荣誉。齐桓公的权势和声望此时达到了顶峰。
葵丘之会也标志着齐国的霸业达到顶峰。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