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共襄盛举

  京郊民乱是朝臣们心头大患,此刻听闻皇帝主动议起此事,众人自然要凝神注目,静待陛下决议。

  弘治接着道:“朕思来想去,这白莲逆匪奸滑无比,若想短期剿灭,难度极大!”

  这话倒说得不假,朝臣们都是饱学之士,自然知晓那白莲教传承数百年,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剿清灭尽。

  “但京郊平稳,干系重大,朕绝不允许白莲逆匪再生事端,扰得京师不宁!”

  弘治皇帝的这句话,算是给朝臣们吃下了定心丸。

  这已说明,陛下有心整治京郊,平定祸乱,这对于京郊最大的地主们——朝堂诸公,是极有好处的。

  众人心下激动,已期待着弘治再定计策,引领朝堂解决祸端。

  弘治皇帝扫视殿下,再缓缓道来:“京郊之乱,源于流民,然流民众多,实难安抚平定。”

  “故而,朕决心广纳流民,招为己用。”

  这“招为己用”一出,众朝臣们两眼一亮,很快便低头思虑起来。

  稍一思虑,大家就能想清楚其中关窍:给流民一条生路,他们就不会再随白莲教造反了。

  这倒是个好主意。

  但关键在于,招了那么些流民,该如何用,用在何地?

  毕竟,养这么些流民,可要花费不少银子啊!

  说到这里,弘治皇帝稍顿片刻:“西山乃是我京师煤源,为我京师发展之极大助益,朕决心重修西山官道,将其修缮延伸,联通南北官道。凭此一事,便能收容大量流民,护我京师周全。”

  西山……

  西山的重要性,朝臣们自然清楚,那煤炭不光是取暖资源,更是诸多工坊急需的重要能源材料。

  炼铁炼钢,烧瓷烹布,这些都要用到煤炭。

  随着经济发展,京师对煤炭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所以这重修官道,的确裨益良多。

  但是……

  那西山原本是有官道的,若要花费大量银钱在这上头,难免有些浪费。

  那内阁三老,已微蹙起眉头来,而分管钱财的户部尚书周经,甚至已抬手举笏,亟要出列劝阻。

  但却在这时,弘治皇帝又已开口:

  “然朕也知悉,朝堂公帑短匮,实不能再动用国库,大兴修筑之事。”

  听闻这话,朝臣们又是一惊。

  听皇帝这口气,是不想动用国库的钱了?

  难道他……要出内帑修路?

  但这念头刚一生起,随即被他们打消。

  皇帝素来节俭,那内帑怕也余不下多少银子的。

  他怕是拿不出这么大笔的钱财来修路的。

  但接下来弘治的话,打了这些人的脸。

  “朕已决定,自内帑拨银十万,用以修建西山官道!”

  十万两!

  好大的手笔!

  众人倒抽凉气,个个面露惊色。

  这弘治皇帝平日里,连置办件新衣裳都抠抠缩缩,今日竟一口气拿出这么大笔钱财来,只为了让京师重返安宁。

  一时间,朝臣们有些感喟,咱们这位陛下,当真是厚道人哪!

  弘治素来脾性较好,这一点是得了朝堂公认的。

  正是他有这般良好的群众基础,此时的出钱善举,才格外叫人感动。

  若是换了张鹤龄来,朝臣们非但不会感动,还要唾骂几句,你这贪财吝啬的小鬼,活该你出钱了。

  众人感喟之下,心中已在筹谋计算,那修路究竟耗费几何了。

  但无需他们筹算,很快,弘治皇帝已将答案公布了出来。

  “朕已请工部筹谋计算,得出召集流民兴建西山官道,耗银约四十万两。”

  听到这四十万两字样,朝臣们无需计算,也已知晓,这修路的银钱,还短缺不少。

  差三十万两……

  当然,大家不会苛责弘治出钱太少。

  毕竟他素来节俭,平日里省下银钱,也多是用于国事,补充公帑。

  今日再挤出这十万两银子,已算是极豪阔的举动了。

  感喟之下,已有人举手高呼:“陛下仁心义举,叫我等感怀不已,臣替京师百姓,泣谢龙恩!”

  有人引领,自然有人跟随,朝臣们齐齐拱手,一起拜谢天子。

  弘治皇帝喟然颔首,引手平身。

  但他很快又叹了口气:“可这短缺的三十万两银子,朕却是再无办法了……”

  他这话一出,众人自然领会了意思了。

  你皇帝都拿钱了,大家伙还能躲得掉?

  这是想从咱们身上也挖些银钱啊!

  感动归感动,但真要掏钱,众人难免心疼。

  算了,看皇帝陛下这般诚恳,都主动负担了十万两,大家总不能一毛不拔的。

  已有人计划着,捐个几百上千两银子,算是添个份子了。

  当然,大家并不急着上前出头。

  这个头,得让那内阁三老来起,由他们定下基调,大家才好审时度势,决定捐金多寡。

  众人关注之下,那首辅刘健略一沉吟,已然要拱手上前。

  但却是在这时,弘治皇帝又缓缓抬了手。

  他这是还有话要说。

  “此事,少不得要诸位臣工解囊相助。然捐金修路,实是大善之举,朕不能让善心之士明珠蒙尘。”

  “故而,朕要在那西城门口,官道启始之处,立下路碑,在其上头,镌刻下捐银之人姓名。”

  “这捐金最多者,自是要位居首席的……”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朝臣们再次倒抽凉气,心下震撼不已。

  路碑……

  也就是说,今日捐下钱财,等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永远立在城门之外。

  那条官道能沟通南北,日后定是繁茂通瞿要道,来往之辈甚众。

  那经过之人,在城门处排队等候时,自是会扫一眼立在旁边的路碑的。

  这不等于说,谁捐钱最多,往后定会名扬四海了?

  朝堂诸公,全都是读书人,对这名声一事,看得极重。

  再说这是仁善之名,一旦传响,定会对他们的声誉,有极大助益。

  已有人呼吸急促起来,又有人展露出惊喜笑意,而更多的人,则是瞪大双眼,咬牙筹谋思虑起来。

  内阁三老自也如是。

  起先,大家还要等着阁老们做主定调。

  但这会儿,却已有人等不及了。

  “陛下,臣愿倾囊献金,捐银三千两,以全陛下修路安民善举!”

  “陛下,臣愿捐银三千五百两……”

  “陛下,臣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