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幻之盛唐

第4章完结

  盛唐之所以强盛,与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分不开,连年对外战争的需要与沿袭了北朝游牧民族的传统,民间尚武,游侠成风不无干系,连士子都有要求通晓弓马骑射的基本功的传统。newtianxi.主要是为了守边防要的需要。

  特别自从武则天开创武科举以来,国家号称天朝上国坐拥百万雄师不是夸口的,(就算到了晚唐宪宗元和二年为例,光在籍军丁有八十三万,而且还不包括各地藩镇违制私募的兵员和地方豪强的家兵团练。)

  早期唐朝军队沿用“府兵制”。以班田制的农户为基础,于天下各道、州、县要冲设军府六百三十四所,总称折冲府。实行出为兵,入为民的耕战一体藏兵于民的制度,士兵是来自建立在班田制上自耕农、富裕农户,以定期的服役代替赋税,平时于家藏兵器铠甲,国家有需要则马上可以大量批挂上阵。

  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长官为折冲都尉(正五品),副长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设有团(又称营),官校尉,团下有队,设队正,队下为伙,设伙长。每营下辖五队,每队下领三伙,每伙领五位什长,各领十丁。以营为基本单位。

  按军种的功能和配备还可分中垒、屯骑、射生、越骑、步伍、长水等。其部属官依次为:别驾、长史、六曹尉、参军。主管各地戊军及军户,军府依规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轮流执役,约为800——1500人,最多时全国有六百多府,共计军卒七十余万。

  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于中央设十六卫将军衙门专事天下军马,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除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督京师兵马外其他各卫还兼领关中三百多府府兵。

  最高上将军基本不设、以大将军总领诸卫、十六卫每卫长官为赐号将军、下设中郎、中郎将、左右郎将、以及录事参军、仓曹、兵曹、骑曹、胄曹参军等名目。

  每卫维持卫军25000——40000人,所领为常备军。卫军基层营编制略高于府兵,习惯统称为鹰扬卫,营官上多一级旅帅,长官为鹰扬郎将,品级高于府兵果毅都尉。其中本部都驻于长安,约常备兵马二三十万左右。(前身为长从宿卫又称纩骑)

  长安内城皇城另有皇家禁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为皇帝亲卫部队、合称北衙六军又称北军,最高长官统军、大将军、(后加殿中、前、后、左、右护军,左右中尉、同正、特进等职)各军领军将军及部属设置同卫军。

  在地方,中央下辖天下十六道(同最原始的省,规模要大的多,但没有常设官,以中央特派管理)及数个大都护府、十几个都督府。

  在道一级设节度使、都督、都护三种军区编制,以节度使权力最全面,同常设元帅,但辖地固定署理数州军政防务。于边境设大都督,都督,同样总领数州军政大权,管辖范围大小不固定。

  藩部附国混杂的边庭地区都督上还设大都护府,都护府,除统辖边防外还兼处理边地各族事务,同卫军大将军皆为正三品。

  当时作为主要兵源的府兵执役分征防两种,征即临时调派,防则固定上防,除亲身上番外,还可以输资代番(花钱请人),依军职大小和距离缴纳一定的绢或钱,执役的都是永业田的农户,一年五番,一般最长不得超过三年,否则容易造成士兵逃亡,军府按性质又有内府外府之分,内府就是京师地区戍军五府,同京师宿卫军三卫,以及太子三府三卫合称南军(也称南衙宿卫、纩骑),与之相应的就是天子亲检的北衙禁卫六军又称北军,前者多为宰相领下十六卫之金吾卫将官所辖,驻地太极宫前朱雀门内。

  后者一般为亲王或内庭中官领,军衔属十六卫监门卫,居御苑中。而所谓五府即京畿五州所出的府兵,三卫即勋、翎、策等内城卫,分左右两部,多为大臣世官子弟出任,为一般士大夫世家子弟进身之阶,其中又属策卫是诸卫府中最为皇家亲信,可以宿卫内庭,列于内仗,凡朝会出行,还和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的署兵一起交错立仗,或在京城诸门,交错担任“助捕”“巡警”等任务。以上统称宿卫军,和北军交错共当京师防务,太子三府三卫即太子卫队仪仗,军职官衔同上但,规模要小的多,一般由八辅中太师,太保、太傅等三孤三少名义上挂领。

  禁兵最初是羽林屯兵,又称北门屯军,屯所玄武门,可以远溯到唐高祖自太原起兵时追随后自愿留宿的亲军,每军编制约二万,年代久远,皆以其子承父职,又称世袭父子兵。

  龙武军起源于唐太宗贞观时,择善骑者设飞骑七营,经历代累计扩编至万骑,后为因助当今玄宗皇帝有功,增补扩编为左右龙武军,各15000人,为京师各军中唯一的骑兵部队。

  神武军系出自边军轮换时选拔的精锐,数量最少,(后经重置该为神策军兵势最重)皇帝用不同系统的兵源相互擎制,避免了将领同出一门下,防止个人专权,并借以此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当时南北衙轮流宿值,不但驻屯和值宿交错,连将领也相互渗透交错管辖,皇帝就是通过这种“相互检侍”的方法,以达到互相节制的避免某将领的权力过大的目的,由于驻地交错要想进入对方营防就必须执赦书,经引驾仗官和监门官奏复方可入。(但后来的太监专政打破了这种制衡,总领禁卫大权,肆意废立更替甚至谋杀天子)

  领天下兵马主力的各卫大将军一职多为虚衔,由权臣或亲王充任,由将军主持实务,而大都督、大都护也是由外藩亲王或部族首领充任名义,平时各卫有兵却无权调动,兵部有权调兵却无兵可管,相互节制,只有皇帝诏旨才能令两者合一,大军出动。

  而边军系统采取的是世袭军户制,有些是府兵演变而来,类似羽林军中的父子兵,即由最初由朝廷招募的义勇为边军基础,就地安置,建立军户,军户可以免除相当的税赋徭役,作为条件,每户必须世代出丁进补上代边军的缺额。

  卫军是朝廷从府兵中选拔善战者组成的野战部队,边军则相当于现代的世袭边防军,府兵为各地守备部队和卫军的后备兵源,都属常备军。

  (此外,还有部分来自各镇节度使的地方部队等系统的兵源,以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出兵高勾丽为例,出征的除了随驾禁军,五卫卫军,江、峡、淮、岭诸府府兵,营州,松漠都督的边军,平卢、卢龙镇的地方团练军,还有突厥、羌、鲜卑等族的蕃兵,附从的契丹、奚等藩部的族兵,新罗、百济等属国的从军,以及临时招募佣军性质的“义从”,浩浩荡荡的几十万之众)

  十六卫除本卫兵马外还各领40——50军府,作为戍守和后备部队。

  但每卫所辖的数十军府是交错散布在天下诸道中,既在地方上通过不相统属的关系而相互制约,又在京畿本卫中通过多来源的兵员,防止某方面势力利用乡党等名目抱团坐大。

  这时代的军队,步军主要构成是槊兵和刀牌手,前者配备步槊(带斜刺的枪)、矛、钺、戬、戟等长攻兵器,后者配备大小各式盾牌和刀、斧、宽剑、锤、钩等短战武器,穿的是金属和皮革揉制的镶嵌甲。

  骑兵穿的主要是前后接合的两铛铠或是皮软甲。配备身杆稍短有握槽,尾带可以倒插地上的短刺的马槊(也就是所谓的枪骑兵)针对游牧民族正面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但回转和机动性稍逊于短兵快射游牧骑兵。因此在边军中还有类似游牧骑兵配备由蕃兵和义从组成的胡骑营,以及流放犯组成的泅营。

  唐代的士兵没有什么严格的兵种区别,除骑兵外所受的训练,基本上都可以通用,作战能力平均。差别的只是武器配备的不同而已,因此也没有单一配备部队,就是以弓弩手为主的射生营也会配备上150名的槊兵和刀牌手组合大队,作为近身的掩护。而屯骑和越骑组合中也会搭配少许高机动性的胡骑充当斥候和警戒。

  其装备到火一级,每火备六驮马。具乌布幕、铁马盂、布槽、锸、、凿、碓、筐、斧、钳、锯皆一,甲床二,鎌二;队具火钅赞一,胸马绳一,首羁、足绊皆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毡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

  其番上宿卫者,惟给弓矢、横刀而已。凡民年二十为兵,六十而免。其能骑而射者为越骑,其余为步兵、武骑(骑马步兵)、排手、步射。

  第七章背景(二)

  而安史之乱的前后大概始末,就在安氏叛乱前数年内年发生了许多间接促出安氏产生叛乱的大事件,天宝十年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八万讨叛唐盟约之南诏,(史称天宝战争)于西洱河大败,死六万,同年安西外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好大喜功,奔袭西域诸国昭武九姓的石国灭之,石国太子求援大食,引兵入攻,同年高仙芝率精锐三万深入大食追击,血战六昼夜,兵败恒罗斯城,大唐在西域的统治一败涂地。八月安禄山领军平卢军七万攻契丹,于土护真河全军覆没。同年又历经百年不遇之天灾,八月南方漕运中心广陵风灾,沉船无数,漕运一度中断,九月京师武库大火,焚毁军械数十万件。十月京城六十天豪雨成灾,淹没无数,庄稼绝收,饿殍遍地,皇帝于宝寿寺大开道场祭天祈福,杨国忠却弄了几棵饱满的秧苗证明天灾不影响收成,皇帝居然也相信了,继续歌舞升平。天宝十三年,杨国忠以宰相兼任剑南节度使,使剑南留后李宓再攻南昭,七万唐军深入遇战和城不下,却因水土不服感染瘴疫而死者十之七八,杨国忠瞒上不报为掩过再多次派军,终至前后多达二十几万唐军,前赴后继无一生还。就在安氏造反前的同年二月,还不顾群臣反对准了安禄山以三十二蕃将接任边镇要职的奏请,于是安氏叛乱时机已经成熟,与十一月初九起兵十五万,以奉诏勤王诛杨清君侧为名,招降纳叛,裹挟无数,先后在三河(河东、河西、河内)山南山北其他党同的中原重镇大将阿使那承庆、安忠志、崔佑乾、张孝忠、蔡希德,工南新、田承畴、李归仁、张通儒、史思明、武令询、达奚珣等起兵响应,麾下本军号称武有三十二番将,文有严庄、高尚、张通儒等名佐智囊,而中原百姓承平日久,不识兵革,叛乱中心的河北州县急警飞报,如雪片飞。皇帝急使封常清为范阳节度使,领军堵截。节节失利,河北二十四州郡相继沦陷,月底叛军入山西,陷太原府,皇帝杀安氏质子安庆忠,再次组织东征军,英王李腕为元帅,左金吾大将军高仙芝副帅,仍是败绩连连,十二月初三叛军过黄河,入河南,初五荣阳失守,初八陈留失守,十日开封陷没,十三日围攻洛阳,虎牢关一战十几万新军为敌军所夺志不战自乱,被叛军一鼓作气追进洛阳南门,东都洛阳一日内告失守。所有留守文武官员绝大部分或俘或降,仅总招讨封常清只身出逃,皇帝欲委太子监国。十九日以御敌不力之名处死的资深宿将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大元帅,起用病退的哥舒翰为元帅,整军八万出守潼关。次年正月初一,安禄山与洛阳紫寰殿登基自称大燕皇帝,哥舒翰凭借潼关天险屡搓叛军,叛军死伤无数而难越雷池一步,关中梢安,同年各镇边军应诏回师勤王,中原以平原太守颜真卿兄弟为首群起举义,河北十九郡一度光复,叛军前后受敌一度退军,眼见形势大好,哥舒却为杨国忠所忌,为内侍边令城所谏,强令出战,兵败青峡,关留守军生变,留守部将火拔归仁临阵叛变,执其投敌,叛军得以长驱直入,形势恶化,中原各镇防御使、太守纷纷弃守潜逃,颜窠卿战死,颜真卿出逃,中原全面沦陷。

  安禄山蓄谋以久,屯兵置甲,修缮城池,违制大肆扩充军队,于范阳起兵时帐下直属牙军就有十五万,号称二十万,打着“诛杨国忠,清君侧”的旗号一路裹胁无数,也让许多对杨氏不满的将官产生疑惑,甚至驻足观望,使其收降纳叛,转眼扩展至数十万之众,不可收拾的局面,而中原各地府兵久无战事,弛废以久,不但兵员不足,连骑射教席也多有缺额,少数及时起兵抗击者,也因为兵微将寡,只是杯水车薪,转眼覆灭,个别极少数城守纵抵抗一时,也因孤立无援,独木难支。最终还是难逃滚滚铁蹄。而各卫精兵不是被李杨两位宰相搞的损失惨重,就是因为战事连同边军大军陈于吐番边境,来不及回师,任安氏短短时间席卷半壁江山。而无力讨伐,又先后失两京,待各路大军回师勤王,安氏已占据大半北方,坐拥兵甲数十万,呈坐大之势,实难以抗衡。自从杨国忠主政以来,朝政败坏,军职估价可售,底下军吏更是舞弊成风,亏空克扣冒领军饷者比比皆是,而对外战争频繁,偏偏又瞒报军情,屡战屡败,硬是弄成大捷,征讨契丹、奚等部屡遭败绩,讨南昭先后搭进去二十几万唐军,远征西域萨各罗斯一役高仙芝全军尽没,丢了整个安西八镇,对吐蕃求和不准,强令哥舒翰攻拔石堡,损兵折将死伤无数,连边军数位大将伤重不治,还再次引发与吐番的全面战争,不得不大军陈于边境,安氏所部皆是久战边庭的精锐之师,又独揽中原最大三镇的军权,待安禄山起兵,朝廷各卫不是元气大伤,就是和多数边军远在唐吐边境,一时难以赶回,以至于朝廷一时无力讨伐,坐看叛军坐大,本想借潼关天险拒守一阵,但南军五府三卫在杨氏手上败的差不多,勉强从禁卫北衙六军中抽了六万,凑齐八万交哥舒翰后屡挫犯敌,形势一度好转,却又为杨国忠所忌,强令出战,终把长安最后一道屏障也断送了。于是无兵可守无将可用的老皇帝只有跑路。

  第八章背景(三)

  弃守长安的前因后果,本来北衙六军十万众加上南军五府三卫以及关中地区州县戍军至少有兵甲三十万以上,别说守,就是出兵也绰绰有余,但实际情况是,南军二十万长从宿卫纩骑大部分是一年三番轮役,平时执役的只有三分之一,而关中久无战事,在杨李两大宰相人内,军中舞弊成风,亏空吃缺,贪墨军资者盛行,而稍微善战的士卒被抽调走,在对南沼三次天宝战争中前仆后继死伤殆尽,其缺额也成了吃空饷的机会,而不予增补,导致现在许多建制还没有恢复过来。北军监制倒是完好,但在英王宛和高仙芝的组建讨逆大军带走了神武两军,哥舒翰为了筹齐抗击叛军的潼关十几万守军把剩余南北军连同各州府县的地方守备军都调走了,只留先京城维持治安的少量军队,而南军里许多人充名额混兵粮吃还可以,一听打战早全跑光了。以至于潼关失守后,若大的长安城只剩下七千羽林军和二千宿卫可用,相对数十万叛军,力量悬殊任你再怎么城坚墙高也手不住,再加上逃亡路上又跑了不少,才落到今天这个窘境,经过我的一路收编,又凑万多人。

  这时代的主力步军主要构成是槊兵和刀牌手,前者配备步槊(带斜刺的枪)、矛、钺、戬、戟等长攻兵器,后者配备大小各式盾牌和刀、斧、宽剑、锤、钩等短战武器,穿的主要是金属和皮革揉制的镶嵌甲。骑兵穿的主要是前后接合的两铛铠。配备身杆稍短有握槽,尾带可以倒插地上的短刺的马槊(也就是所谓的枪骑兵)针对游牧民族正面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但回转和机动性稍逊于短兵快射游牧骑兵。在边军中还有类似游牧骑兵配备由蕃兵和义从组成的胡骑营,以及流放犯组成的泅营。唐代的士兵没有什么严格的兵种区别,除骑兵外所受的训练,基本上都可以通用。作战能力平均。差别的只是武器配备的不同而已,因此也没有单一配备部队,就是以弓弩手为主的射生营也会配备上150名的槊兵和刀牌手组合大队,作为近身的掩护。而屯骑和越骑组合中也会搭配少许高机动性的胡骑充当斥候和警戒。

  第九章旅途(一)

  作为近卫必须长期伴随皇驾,不过我很快就发现这也不是个好当的差事,常侍帝侧,自然少不了对应老皇帝的对出身来历的询问,偏偏这位老先生年纪虽大,但毕竟是一代盛君见识无数,精明并不好蒙混过去。还好我还记了一些古代地名,我绞尽脑汁编了一套从小随商队在西域长大,所学师从某个无名老人,近年才归中土的鬼话,好在我因为学业的关系,对这个时代的风貌有所了解,在实在编不下还可以报出一些来顶一阵,再加上我度撰一些当时的西域风俗民情,偶尔问起我的过去,我所幸我还记得一些古代西域的事情,套在身上亦真亦假的应付过去,至于我的言行习惯与他们的差异,也以自小成长的环境不同,也就容易说的过去,至于来历,我的说辞是我自小由无名老人随商队展转于西域各地,所学都是出自这一位不肯具名的老先生教授,直近年才恩师亡故才承命回到中原,(见许多小说里的烂套路)半年多前被抓差从军守卫潼关,成了哥舒元帅的部下。老皇帝信了多少那不得而知了。反正是没有再过问了。期间虽然是在逃难皇帝身边要学的东西还是不少。包括学会把头发留长,然后象其他弱冠之年的人一样在头上结起来,各种朝礼官数等等,至少可以免的和这个时代的人差别太大,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更大的麻烦还在或头,那些拖儿带女的大臣宗室足足有几千号人,老弱妇孺一大堆,带着他们根本走不快,每天只能行进不到三十里,遇敌接战来累赘不说,还跟惊惶的鸭子一样乱跑成一片,不仅影响士气还尽扯自己人的后腿。可是偏偏这位皇帝偏偏突然良心大发,爱惜臣下,下令一个都不能少,能动的就不能丢下不管,害我有时一天内要挡好几次追兵,累计下来死伤虽然少但累计也是相当可观的负担。虽然现在口粮尚不成问题,而经过兵变后那些大老爷也老实了许多,但还是整天还是麻烦不断,动不动就以年老多病为由哼哼叽叽,嫌七嫌八,要求这要求那。烦不胜烦,有时也同情起陈玄礼来,恨不得再发动一场兵变,把这些碍手碍脚家伙都宰了清净。而那些拼凑起来的来自不同系统军兵,也是个麻烦,随着外敌的危险缓解开始闹出摩擦来。害的我要到处弹压树立权威。还有那些女眷因逃的太匆忙没带多少行装,天气炎热,那些薄薄的露肩束胸夏衫长裙根本挡不住里面的春光,在加上奔波之累,汗津津把玲珑曼妙的身材明显更加沟划出来,更是要命的诱惑,让人忍不住有犯罪的冲动,不得不要预防一些把持不住的家伙去骚扰那些女眷。可谓是麻烦不断(皇帝常常找我伴驾的一个重要原因居然是对我那日做的诸如羊羹玉黍浓粥之类手艺念念不忘,指定我去做菜,后来我把手艺传给上膳监的家伙才免了这麻烦差事。)正好需要拌驾我有了借口,于是常常把队伍整编,粮草配给这些烦心事全推给韦韬那小子全权负责,谁叫他老爹韦见素刚补了死鬼杨国忠的缺,副相左仆射转正升授中书令同平章事,他自己也老往某位家有女初长成的老大夫那里问候的太勤,就当给他创造机会吧,几天下来我看他愁的脸都绿了,也故做不知。实在摆不平的,再由我出头的时候,还可以拉上他老爹韦右相下水,相信也没什么摆不平的。因此常常可以看见,悠闲的长官和愁苦脸的部下鲜明的反差。

  然而我伴皇驾也闲不住,另一个小麻烦又来了,说是伴驾,其实的主要时间被那个小丫头公主缠上了,还有连那一对杨氏的小家伙不知道谁教的整天象小尾巴一样形影不离跟在我后面,我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小丫头公主自从被我带回来后,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兴趣,象牛皮糖一样顽强粘上我,怎么都甩不走,我知道带了这一堆小家伙走到那里都被人指指点点肯定不是好事,但那个矮矮胖胖的高力士说这是为了防止有人在加害杨氏后人,是杨太真的意思。还义正严词的说难道还要请皇帝下旨吗,就把我的满腹牢骚给堵了回去,我对大奸臣杨氏一家没什么好感,但觉的小孩却没有罪过,不能不理。不是没有横下心凶神恶刹想赶走了事,最后却是好象弄的过火的我在哭的一塌糊涂的眼泪攻势中手足无措乖乖投降,无奈兼职起保姆起来。

  第十章两个人的战争

  后来我才渐渐知道这位丁点大的小丫头公主居然不是个等闲之辈,陆陆续续在太监那里听说过她过去的一些“光荣事迹”,(她虽然名为公主,却是太子李亨早逝的妃子所出,自幼因为被玄宗皇帝喜爱而留身边长大,深受那两位的喜欢,又天资聪颖,古灵精怪的很,才智过人,(虽然我不怎么觉的)常在宫中搞出轰动一时让人苦笑不得的事来,比如八岁就异想天开用仙鹤来放风筝,结果挂到正阳门朱雀大街的旗杆上,差点没把拼命挣扎南沼上贡的珍禽黑颈鹤给拖死,成为当时长安的头号新闻,又如心血来潮想看看御苑里的珍禽异兽喝了酒是什么样子,结果酒性大发的大象啊什么的动物,破栏狂奔,追的宫女太监四散奔逃,惊的正在骊山温泉老皇帝还以为宫中发生兵变,差点没下诏勤王,到最后出动了足足数千羽林军才平息了骚乱,那些到处乱撒的动物排泄物,让御苑整整臭了好几天才清理干净;还有她养了一只叫乖乖的小老虎当宠物,结果有天乖乖不乖,窜出内廷,跑到宫的学坊里。虽然年纪很小,还是吓那帮的皇子皇孙喊爹叫娘的做鸟兽散,惊的正在上课的那位大儒口吐白沫当场中风,连他那位一向低调的太子老爹,也不得不专辟出一位修养特别好,脸皮特别老的别驾的职缺专事负责应付上门投诉和善后。居然连李林浦、杨国忠这两个大奸臣也领教过她的厉害,仗着那老皇帝和贵妃对他的宠爱,偏偏气的牙痒痒的却无可奈何。有一次杨国忠实在受不了告到玄宗那里,老皇帝还没表态,反而被杨太真好一阵数落,什么身为一国之相气量狭小,居然跟一个小孩计较云云,从此以后许多宦场老手,老奸巨猾的权臣更是看见这位小姑奶奶了就头大如斗,偏偏她有很有手段,让二老言听计从,疼爱的不得了。据说李亨能被立为太子其中还有她的因素在里面,(还有一种说法是她是她老爹的挡箭牌,挡下了许多攻击太子的火力。)甚至朝野有把她比做太平公主第二的传闻。太子府上下更是无人敢管,除父亲李亨外其他兄长也要让她三分,也正因为这样,许多大臣显宦家年龄相仿的子弟那怕被她整的七荤八素也要想办法赖在她身边,以求一朝垂青,得近天颜,一步登天的仕途捷径,其中最得力的,最有机会的就是死鬼国舅杨国忠幼子杨喧。她是个女孩子偏偏又很喜欢快意恩仇的游侠诗,特别是李白的诗做,常常突发奇想效仿做些“侠义之举”倒霉的自然是那些显宦子弟了)

  但在此之前我很快也领教了她的厉害,哄我的部下当马骑不过是小儿科,在驴尾巴上吊石头发狂的到处乱踢人,偷偷学我做菜玩把军官的锅里乱加东西,害他们上吐下泻倒了几天的胃,还有炊具莫名其妙的起火,糟蹋我们的晚饭,把方圆百步内的人溅了一身汤也就罢了,居然不知死活,怎么弄的夜半着起火来把我们的运粮牲口惊散了大半,害的我们以为有夜袭,闹烘烘折腾了一夜,还有几个大臣在慌乱中被吓出病来。更糟糕的是那杨雨儿不知道怎么也被惊马掼到河里去溺个半死,抢上来已手脚冰凉,没了气息,而那些御医因为逃难匆忙,什么针石药具没有带在身边,怎么摆弄也不见反应,只能跺脚干着急,嘀咕:“怕是没救了”还是我看那位看护她的那群美女快哭出来了,才不顾别人异样的眼光(特别是那群美女见了唧唧喳喳脸白了又红),趴到她胸前听出还有微弱心跳,又是人工呼吸又是全套的急救按压,嘴巴和手都累酸了,总算让她痛痛快快咳了几口水,回过气来,抱住我的袖子抽泣起来。大家才松了口气。

  然后我想起大学四年,最多只捏过女孩子的小手,学了游泳也是为了守在游泳池希望有日能够有机会英雄就美顺便一亲芳泽,不想把初吻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给了一个古代的小丫头,顿时痛心棘手,怒火中烧,老子才不管你公主还是公猪,气汹汹的一把拉过来不及逃跑的罪魁祸首,不顾吓得面无人色的宫女太监,拦腰按在漆盖上,对小屁股就是一顿好打的她号啕大哭涕涕的跑了,在众人目瞪口呆神情错乱担心惊讶敬佩复杂的目光中,每抽一下还不停的大放厥词“臭丫头,叫你不学好,尝尝我的手炒白肉”。而且显然没有冒犯皇族的自觉,根本无若其事的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本以为她会就此消失,但搁两天她却一点事都没有似的还敢来找我,还变的娇娇怯怯的让人毛骨悚然,让我一度横生警惕,莫不是被打出毛病来了或是有什么阴谋。于是我做出最恶狠狠的样子威胁她“你若敢给我捣乱,我就把你拖到暗不见天日的暗林子里xxx起来xxx掉”。结果她事后有点害怕又有点期待的偷偷跑去的问高力士那个家伙“拖到不见天日的暗林子里xxx掉的含义”吓的他脸都绿了。于是从此我身后都多了一个形影不离老忠狗似的太监。

  第十一章保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