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这种馆阁体是大盛朝科举的专用字体,任何参加科举的考生必须用馆阁体答卷,这可以防止考生利用特定的书写方式与考官勾连作弊,因此文靖安也不用考虑培养其他的个性书法了,只需要跟着李童生一笔一划写,多下苦功夫,时日久了这手字自然不成问题。

  时间飞快,差不多到了酉时(17:000),李童生这才意犹未尽地让文靖安停了笔,他专门给文靖安说了私塾上学放学的时间和其他一些事项,比如私塾辰时初(7:00)正式开堂,中午放休半个时辰,下午酉时放学,每个月十日为一旬,每旬末私塾放常假一天。

  这种作息时间文靖安当然可以接受,而且从桃河村家门口走到杏陌村私塾大约两刻钟的路程,这段路他正好拿来晨跑,一举两得。

  随后文靖安回到学房,李童生跟学子们说了些明日的功课,然后当堂宣布放学,众学子按照礼数一齐向李童生行礼道别。

  文靖安把毛笔和砚台放入那个小竹篮里,收获满满走出了私塾大门。

  本来今天早上文三贵说了让文靖安自己放学回家的,不过文靖安第一日放学陈三娘和他到底不放心,因此提前从地里回来,早早来了私塾门口等候。

  陈三娘见到小小的文靖安提着那个小竹篮从私塾出来,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她和文三贵是做梦都没想过,短短几日的时间,文靖安的病非但全好了,竟然还上了学堂。

  不过由于从小体弱多病的原因,如今八岁的文靖安和那些五六岁的学童没什么差别,甚至还弱小一些,这又让陈三娘心疼,所以她赶紧迎上去,把文靖安手里的竹篮提过来,摸了摸文靖安的小脑袋。

  文靖安乖巧道:“娘,你和爹来接我啦。”

  文三贵憨厚笑着,陈三娘问道:“累不累?”

  文靖安答道:“不累。”

  陈三娘又问:“夫子喜不喜欢你?认识新同窗了么?”

  陈三娘是担心李童生打文靖安的手板,其他学童欺负文靖安这个新来的,文靖安直接把篮子里的毛笔和砚台指给陈三娘和文三贵看,将今天在私塾里的事情大概讲了一遍,陈三娘非但放宽了心,更是觉得把文靖安送来私塾念书是送对了。

  她们领着文靖安走小路回桃河村,道路两旁绿树新芽,天边夕阳渐垂,农家阡陌jī犬相闻,三口之家温情脉脉,这样的画面既有诗情画意也有烟火人间,文靖安的科举之路便在这一天正式开始了。

  第7章炼盐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回家之后文靖安整理了一下今后主要的学习方向。

  首先毫无疑问的就是练字,这是长期要求;其次就是背诵三百千和四书,为自己的科举功底打基础,这也是有难度的,三百千倒还好,一共也就几千字,但四书直接涉及了科举内容,而且《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四本经典的原文加起来都有几万字,全背下来需要不少时间,更别说还要看熟《四书集注》和“五经”了,那得几十万字往上计。

  这些和科举都是直接相关的。

  就拿文靖安要面对第一关的县试来说,县试考经贴、墨义、四书文和试帖诗,其中经贴就是默写四书原文,必须一字不差。

  墨义名义上是考学子对四书五经的理解,但考生的理解不能与《四书集注》相违背,这跟默写也没什么差别,考生最多能换个写法表达既定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代圣人言”,谁也不能自言其说。

  至于四书文和试帖诗就相对看个人发挥了,四书文的格式就是大名鼎鼎的八股文,试帖诗也要求是“五言八韵”体,考究的题目都从四书里面挑选。(注1)

  那么文靖安当下的学习目标就很明确了,练字、背书、学八股、学五言八韵诗。

  厘清方向,定好计划之后,文靖安就要考虑解决最现实的问题了。

  比如第一项练字,李童生是送了他毛笔和砚台,可纸墨他还是得自己买。

  但纸墨这些文房用具的价格可想而知。

  莲花镇上的那家书肆,一刀普通的草纸是25张,也就16开大小,那也需要10文钱了,更不要说高档的宣纸,即便是镇上一般人家的子弟上私塾,练字都是蘸水在桌面写,或者用木棍在沙土上练习,纸墨太贵,消耗不起。

  文靖安当然也可以蘸水练字,但他想的是这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因为今天缺纸墨,明天就会缺书笔,况且他没忘记自家那两亩田的田契还在李童生手中,所以现在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就是赚钱。

  有了钱,很多问题便都迎刃而解。

  在桃河村这样的地方,辛勤劳作攒一点口粮是能做到的,想要赚钱则是难如登天,否则村子里的人也不必世世代代如此艰辛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