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华世纪谈

38鄢陵之战

  公元前579年——前560年晋楚鄢陵之战,晋国独霸中原。晋厉公除“三郤”被弑。晋悼公即位,继承霸业。

  晋国与楚国讲和后立即掉过头来对付秦国。晋国希望一劳永逸解决秦患。

  晋国写了一份《绝秦书》昭告天下,历数秦国背信弃义屡次侵犯晋国,企图颠覆晋国政权的罪恶,尤其是刚刚签订和约就与狄人合谋入侵晋国,还试图拉楚国入伙夹击晋国。晋国决定先发制人讨伐秦国。

  这是历史上第一份檄文。晋国把它送往秦国,宣布和秦国绝交进入战争状态。

  晋国带领鲁、齐、宋等八国联军十二万人攻入秦国。秦国倾国之兵只有五六万人。两军在麻隧(陕西泾阳县)决战。秦军寡不敌众被杀得大败。联军一直攻到秦国的腹地才收手。秦国自此元气大伤,很长时间不敢出秦关。

  晋国连克齐、秦两大强国,中原再无对手。诸侯明尊晋楚并霸,暗地独尊晋国。

  楚国心知肚明,非常不爽。

  晋秦大战期间,楚国袖手旁观,等晋国把秦国干沉才发现自己干了一件蠢事。现在晋国独大,诸侯都投向晋国一边,自己成了孤家寡人。

  楚国决定重新挑起争霸战,跟晋国再次逐鹿中原。

  有人觉得不妥,刚跟晋国签了和约就毁约,让人说咱不讲信义。

  子反说,打仗只讲敌情是不是有利。有利就进攻,不利就撤退。管什么盟约?

  子反所说敌情有利可能是指吴国的威胁暂时解除,楚军不必担心侧翼安全。

  子反再次率兵北上。他的第一个目标还是郑国。因为郑国是中原的南大门,打下郑国就等于打开了中原的大门。

  楚军杀入郑国。郑国一看楚国又来了,暗自叫苦,赶紧向晋国告急。栾书准备出兵救郑。有人劝他先等等,等楚军的战斗力消耗得差不多了再说。晋军没有及时出动。

  郑国孤立无援。楚国趁机威逼利诱郑国与之结盟。已将“唯强是从”定为国策的郑国很痛快地就投降了。

  晋国这下急了,立即召集诸侯之兵去争夺郑国。楚国得到消息倾军而出,一路急行军赶往郑国。

  公元前575年,晋楚两军在郑国的鄢陵(河南新郑市东南)展开大战。

  两霸相争,强强对决,决战的意义的非常重大。两国国君亲自披挂上阵指挥战斗。楚国这边是楚共王。晋国那边是郑厉公。两位国君都坐镇中军统筹全局。

  楚军把精兵放在中军,让郑国和南蛮属国的军队作为他的左右两翼。

  晋军针对这一情况,大胆地从中军分出两支精锐加强左右两军,意图先击垮楚军两翼然后一起围攻楚军中军。

  开战后,楚共王发现晋军中军兵力薄弱,不顾两翼挥军猛攻晋军中军,意图擒贼先擒王击垮晋军中军活捉晋厉公,让晋军不战自溃。

  晋军中军拼死顶住楚军冲锋,护着晋厉公脱离战场。晋军神箭手偷施冷箭射中楚共王的左眼。楚共王不得不下场疗伤。临走前,楚共王把自己箭囊里仅余的两只箭交给神箭手养叔,告诉他为自己报仇。他指着对方阵营里一个穿绿袍的人说:就是那个家伙射瞎我的。

  养叔登上战车冲向敌营,扬手一箭,正中绿袍将的颈嗓咽喉。回来交令,将剩余的一只箭交还楚共王。养叔一箭中的,从此得名“养一箭”。

  两军大战一天不分胜负。天色已晚,各自鸣金收兵。

  楚共王因为眼睛受伤无法再指挥战斗,打算把指挥权交给子反。他派人去叫子反,得到回报子反已经烂醉如泥不省人事。楚共王长叹一声,下令撤兵。

  原来,子反战场归来,又饥又渴。善解人意的侍卫奉上一罐热“椒汤”。子反刚要喝,却闻到浓浓的酒香,于是问:“是酒吗?”侍卫撒谎说不是,是辣椒汤。两人心照不宣相视一笑。子反一饮而进,又让侍卫续杯,很快喝得烂醉。

  子反见酒必喝,喝酒必醉。楚共王特意嘱咐他作战时千万不要喝酒。但一见到酒,子反还是没能控制住自己。

  子反酒醒后得知自己醉酒误事又悔又愧,找了根绳子上吊以死谢罪。也有说法是楚共王一怒之下一箭射死子反。

  楚军撤走后,晋国率领宋、齐、卫等国继续讨伐郑国。诸侯联军还没发动进攻,郑国先发制人发动夜袭击溃了宋、齐、卫三国的军队。

  出师不利,晋国决定先放过郑国再做打算。鄢陵一战,楚军败退已足够晋厉公在中原诸侯面前说嘴的了。晋厉公想见好就收。晋军收兵回国。

  鄢陵之战使晋厉公力压楚共王成为中原诸侯的唯一霸主。

  只可惜,晋厉公刚刚“复霸”就死于晋国的内乱之中。

  晋厉公手下有八卿。八卿的领袖人物叫郤[xì]至。他的叔叔和堂兄也名列八卿当中,与他合称“三郤”。郤氏家族实力非常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控制着晋国一半财富和一半军队的“三郤”在朝堂能当国君半个家。

  臣强则君弱。“三郤”权势过大让晋厉公感到威胁。他上台后暗中打压“三郤”的势力,扶植忠于自己的势力。

  作为朝中一把手的栾书也感到地位受到威胁,挑拨晋厉公除掉“三郤”。他让人诬告“三郤”阴谋废立国君。晋厉公信以为真,下决心除掉“三郤”。

  晋厉公把除掉“三郤”的任务交给他的亲信胥童。胥童设计诱杀了“三郤”。任务完成得很漂亮。但是胥童在完成晋厉公的任务过程中夹带私货,抓了与他有仇的栾书和荀偃两位朝廷重臣。他对晋厉公说最好把这俩人也一起杀了,否则将来必定是个祸患。

  晋厉公不忍心,说“一旦杀三卿,寡人不忍益也”。一天杀了三个卿,不忍心再多杀了。晋厉公让胥童把栾书两卿放了,任命胥童为卿。

  两卿生还,直呼侥幸,认为晋厉公早晚还会杀掉他们,不如于是先下手为强杀了晋厉公另立新君。于是栾书和荀偃趁晋厉公外出的机会派人刺杀了晋厉公,然后拥立晋厉公的侄子为君,是为晋悼公。

  诸侯都知道是栾书和荀偃杀了晋厉公,但没人愿意替晋厉公出头。晋国百姓也知道晋厉公死于谋杀,但怨恨晋厉公不断发动战争,不断增加赋税和劳役,没人替他抱屈。晋厉公人缘太差。国内外都无意追究栾书和荀偃弑君之罪,对他们立的新君也无意抵制。

  晋悼公当时只有14岁。栾书等人认为小孩容易控制。没想到这孩子聪明绝顶,反手就把栾书等人控制住了。

  晋悼公第一次接见群臣就要大家起誓效忠他。他说,如果大家要我做这个国君,就要服从我的命令。不愿服从我的命令,不如现在就废黜我。拥戴我还是废黜我,我要你们现在就做出决定。群臣纷纷发誓服从命令听指挥,紧密团结在晋悼公周围。

  晋悼公趁热打铁发布政令,把刺杀晋厉公的人乱刀砍死,让栾书离职回家养老,任命韩厥为中军元帅接替栾书,但同时提拔栾书的儿子为大夫,快刀斩乱麻了结弑君一案。对朝廷进行人事调整,提拔有口碑有德行的人,罢免有污点没能力的人。推行德政,救济老弱病残孤,尽量减轻百姓负担。大家惊讶晋悼公处理政事非常老练,条理清晰,根本不像一个14岁的孩子。没人敢轻视晋悼公。晋国很快稳定下来,恢复了以前的强盛。

  楚共王得知晋厉公死了,以为机会来了,立即出兵北上去中原争霸。楚军攻占了宋国的彭城(在江苏徐州),切断了吴国与中原的交通。

  楚共王留下300乘战车守城,然后率主力回国。

  宋国的反攻被楚军击退。宋国向晋国求援。晋悼公为了树立自己在国际上的霸主形象,集合曹卫等国兵力去帮助宋国,一举拿下彭城。随后,他调转枪口进攻郑国,攻入了郑国的外城。

  楚共王岂肯善罢甘休,派兵来救郑国。两军对峙,谁也不敢轻易发动决战。

  诸侯军队在虎牢(河南荥阳西北)筑城据守,一方面威逼郑国,一方面防御楚国。诸侯军队有了虎牢做基地,进可攻,退可守。楚军更不敢发动进攻。郑国见状,向晋国请降。

  这时吴国趁机入侵楚国。吴国一直在盯着楚国,但凡楚军主力出动,就趁虚而入进攻楚国。

  楚军只得从中原撤兵,转向东边去打吴国。具体作战过程不详,只知道楚军三百辆战车和三千士兵杀进吴国,只有八十辆战车和三百士兵活着回来。战争虽然打赢了,但属于惨胜,得不偿失。这时吴国趁机入侵楚国。吴国一直在盯着楚国,但凡楚军主力出动,就趁虚而入进攻楚国。

  楚军只得从中原撤兵,转向东边去打吴国。具体作战过程不详,只知道楚军三百辆战车和三千士兵杀进吴国,只有八十辆战车和三百士兵活着回来。战争虽然打赢了,但属于惨胜。不仅如此,吴军随即卷土重来。楚军的作战显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楚国国内指责楚军的主帅子重不会打仗,得不偿失。子重为此郁闷得一病而死。

  楚国受吴国的牵制没法专心争霸。不过楚共王也设法给晋国添堵。他跟秦国重新结盟威胁晋国的后方。秦国扮演吴国的角色不断侵扰晋国。晋国因此被楚国拉回同一个起跑线。

  晋楚争霸的同时都有后顾之忧,之前的故事重演。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