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华世纪谈

393,崇祯即位

  1626年——1628年??天启帝崩,异母弟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帝。崇祯清除魏忠贤一党,整顿朝纲。

  袁崇焕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派人去参加努尔哈赤的葬礼。

  努尔哈赤死后,他儿子皇太极继承了汗位。

  皇太极是八旗军里正黄旗的台吉,人称黄台吉。台吉是一种官职。后来有人拍马屁写成皇太极,有皇家太子或者皇家老大的意思,他的真名反倒不可考。

  皇太极即位后派人礼节性回访袁崇焕。袁崇焕趁机提出议和。随后双方互派时节往来。

  但是袁崇焕跟皇太极议和的事没有事先报批,后来事发才向朝廷汇报,朝廷下令停止议和。阉党于是弹劾袁崇焕私自议和。袁崇焕辩解说议和不过是缓兵之计,他只是想借机整修锦州的防御工事而已。

  皇太极利用议和停战之机出兵降服了朝鲜。朝廷命令袁崇焕出兵援朝。袁崇焕刚把部队派出去,朝鲜已经降了。袁崇焕只好把部队又叫回来。

  皇太极进攻朝鲜之时跟毛文龙也有交火。毛文龙在朝鲜义州建立的根据地被金兵攻陷。毛文龙现在只剩下四面环海的皮岛一块根据地。

  议和让明朝失去朝鲜这个强援以及义州根据地。这让袁崇焕招致更大的非议。言官把朝鲜投降和毛文龙战败都归咎于袁崇焕私自议和。

  袁崇焕上书为自己辩解。就在这时,金兵打上门来了。

  皇太极降服朝鲜解决了后顾之忧后,调转枪口进攻明朝。

  1627年,皇太极数万大军包围了锦州。锦州的告急文书如雪片飞来。袁崇焕当时坐镇宁远。他认为围城打援是金兵的惯用手法,而锦州“城中火器兵马俱备,必不能克”,所以不能去救也没必要去救。

  皇太极打锦州并没有使出全部功力,留着力气等着打宁远的援军。可他等了半天不见动静,干脆带兵主动去宁远挑战。他此行的目标其实是宁远,希望把老爹丢在宁远的面子捡回来。

  但是宁远的守备更强,有完善的防御工事,有火铳和火炮。皇太极使足了吃奶的劲也打不下来。

  锦州明军在皇太极走后压力减轻,主动出击金军。皇太极担心后路被断,别弄不好把自己搭进去。识时务为俊杰。皇太极虽然心有不甘,还是明智地宣布撤退。

  袁崇焕再胜一仗。

  但是袁崇焕打了胜仗却被撤了职,理由很简单:见死不救。那时的人脑袋都僵化了,认为袁崇焕不去救锦州是不道德的。他们不讲谋略只讲道德。袁崇焕就只好告病回家了。

  同年,“木匠皇帝”朱由校死了。据说是水中荡舟,不留神掉进水里,连惊带吓带着凉,病死了。活法和死法都让人联想起当年的明武宗朱厚照。

  天启死时刚20出头,生过几个孩子都夭折了。据说是客氏暗中使的坏,防止别人跟他争宠。天启帝有兄弟七个,死了五个。现在活着的只有弟弟朱由检。那皇位没有悬念了,铁定就是朱由检的了。本来跟皇位不挨边的朱由检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着成了崇祯皇帝。

  其实也不知道这是幸事还是不幸的事。大明王朝到了他这算是走到头了。他做的是末代皇帝、亡国之君。

  崇祯本应该是个中兴之主,比前面那几个皇帝都敬业,可惜身逢末世纵然是神仙也难把大明王朝起死回生。何况他并不是神仙。他本人也存在一些失误,最终断送了大明江山。

  他即位时才18岁,但做起事来可一点不像这个年龄段的人。

  崇祯一上台便以雷厉风行的手段杀了魏忠贤和他的死党。魏忠贤号称“九千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干儿子干孙子遍布朝内外,势力庞大。崇祯举手就把他们全灭了。魏忠贤自杀死亡。客氏被凌迟处死。

  崇祯下令召回在宫外任职的太监,立下一个规矩“中官非奉命不得出禁门”。没有皇帝的许可,以后宦官不得踏出紫禁城半步。

  阉党也遭到沉重打击。阉党被定为“逆案”,遭到全国追捕。二百多人因此落网。

  崇祯下令之前受到阉党迫害的官员可以官复原职。东林党趁机东山再起,重返朝廷。

  崇祯平定宦官之乱不仅说明崇祯有胆量有魄力,也说明明朝在防止宦官专权上面做得很到位。宦官看似很牛,满朝文武都俯首帖耳,实际上只是狐假虎威。满朝文武不是怕宦官而是怕宦官背后的皇帝。宦官的权力是借来的,以皇帝的名义号令诸侯。皇帝如果不给宦官撑腰,宦官的腰就直不起来了。

  明朝宦官和唐朝宦官最大的区别是没有军权。虽然他们掌握东厂西厂锦衣卫,但厂卫只是一帮特务不是正规军。他们主要还是靠取宠皇帝换取皇帝的信任,进而取得为皇帝代言的机会或者说权力。如果失宠了也就失权了。

  崇祯不宠信宦官,亲力亲为,该上朝上朝,该批奏折批奏折。司礼监等宦官又退回到皇帝秘书的角色。

  崇祯是明朝皇帝里面最敬业的一位,朱元璋都望尘莫及。他不近声色,一心扑在工作上。据说他每天平均只睡两个小时的觉,还不到20岁就已经两鬓斑白,眼角布满鱼尾纹。

  他殚精竭虑治理整顿,任贤用能,重振朝纲。

  只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崇祯独臂难以撑天。政治腐败、百年积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清除的。内忧外患又没有给崇祯充足的时间。

  崇祯即位的第二年就爆发陕西民变。陕西因为连年大旱,农田颗粒无收,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率众揭竿而起。

  明末民变、兵变不断,高迎祥之辈起初并不起眼。

  高迎祥本是一个马贩,臂力出众善骑射,领着一支私人武装长途贩运马匹,不知何故起兵造反。他自称“闯王”。张献忠、李自成是他手下两员“闯将”。

  张献忠原是明军一名下级军吏,因犯法差点被斩,遇到特赦侥幸活命,出狱后便投了高迎祥造反。

  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小时候给人放羊,后来做了驿站的驿卒(也就是邮局的职工),“善骑射,斗很(狠)无赖”。

  “无赖”两字让人联想起刘邦。不过刘邦“无赖”但不“斗狠”,蹭吃蹭喝,欠人酒钱,让人嫌不遭人恨。“无赖”却又“斗狠”就有些地痞流氓的意思了。

  史书说李自成“数犯法”被驿站辞退,但没细说具体犯了什么法。有说法是对驿站死了三匹马负责。他不仅因此丢掉了工作还欠下一笔债。后来他向乡绅借钱可能就是为了偿还这笔债。但借的钱还不上又被人告,“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带着刑具游街示众,差点被弄死。哥们弟兄赶来把刑具打碎将他救出。

  野史说他杀了债主,杀了出轨的妻子,跑了,跑到甘肃投军。那时参军没有政审一说,来了就要。那时也没有全国联网,军队也不知道他身背两桩命案。后来因为军队欠饷,李自成发动兵变杀了上司。“安塞马贼”高迎祥据说是他舅舅。于是他带着一帮去投奔高迎祥,自称“闯将”。

  高迎祥起事之初并不起眼。当时陕晋变民互相结盟称“三十六营”。高迎祥只是“三十六营”之一。后来慢慢做大,高迎祥成了“十三家七十二营”的盟主。再后来李自成继任“闯王”更是把农民军的势力扩张到跟官军不分上下。

  崇祯一直在派兵围剿,但越剿越多。民变规模越来越大,远超以往。它跟辽东战事对明朝形成夹击之势。明朝腹背受敌,终于亡国。